当年。
我已经意识到,每次我写下“当年”这两个字,思绪就会回到至少十年前,甚至是二三十年前了。想想,也真是可怕。
当年,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比利时《老人》杂志的调查,就把那个豆腐块剪了下来,贴在了剪报本上。
那时电脑还没普及,复制粘贴的概念也不像如今深入人心,在报刊杂志看到有趣有用的资料,就会剪下来。
之所以对那份调查资料印象深刻,一是我记性真的很好,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做剪报时的我还很年轻。对“老”这件事,虽无所感、无所知,却也知道:老,是每个人的归宿。
我其实也是想也想提醒自己:当你老了,可不要后悔哟。
那则剪报的内容是这样的:
比利时《老人》杂志曾在全国范围内,对60岁以上的老人开展了一次题为“你最后悔什么”的专题调查活动。结果是——
72%的老人后悔年轻时努力不够,以致事业无成。
67%的老人后悔年轻时错误地选择了职业。
63%的老人后悔对子女教育不够或方法不当。
58%的老人后悔锻炼身体不足。
56%的老人后悔对伴侣不够忠诚。
47%的老人后悔对双亲尽孝不够。
41%的老人后悔选错了终身伴侣。
36%的老人后悔自己未能周游世界。
32%的老人后悔自己一生过于平淡,缺乏刺激。
11%的老人后悔没有赚到更多的金钱。
我对这样的调查结论向来是持怀疑态度的。
就像“幸福指数”调查一样,你访谈的人群基数有多大?如果只访问了一个大爷一个大妈,俩人齐声说生活在某城市的幸福指数很高,就断定此地居民100%感到幸福,显然是不科学的。
有观点认为,千万不要迷信百分比。某机构有个调查,说美国一所大学,某年毕业的女研究生50%嫁给了导师。调查显示,这个百分比是正确的。不过该大学当年只有两名女研究生毕业生,其中一人确确实实嫁给了导师。
比利时是不是真的有份《老人》杂志权且不说,这个调查结果是不是在全世界有普遍意义,是否能代表中国老人,都应该打个问号。
我是在看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并主演的影片《骡子》时,想起那则剪报的。
片中,88岁的伊斯特伍德扮演一名运毒者,贩毒集团称这种人为“骡子”。
他破产、独居、离异,一生中错过女儿所有的重要仪式,包括婚礼,女儿长达12年半不跟他讲话,妻子也视他为陌路。偶然得到一份只需要开车的工作,他像过去培育鲜花一样,完成得非常出色,运输的毒品也越来越多。
也许人生到了终点,更会进行反省。厄尔告诉缉毒局特工,人生最重要的是对家人的陪伴。他“一生中最后悔的事”,大概就是没有很好地陪伴家人,只顾着在外面风光应酬浪得声名。
他的一生中,大概有无数那样选择的时刻,在回家和离家之间。在最后一次运毒时,他再次面临选择:是去完成任务,还是回家陪伴病入膏肓的前妻。
他选择了家人。大概也由此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获得了妻女的谅解,找到了内心的安宁。
他在法庭上认罪,放弃了律师为自己的辩护。对这个结局,我只看到他的臣服,说“这么大年纪,选择认罪,进监狱还能继续养花,至少有人照顾……”我女儿则道:“他那是敢于承担责任好吧!别忘了他是军人出身,他身上有一种精神……”
回到“一生中最后悔的事”。比利时《老人》杂志的调查中,并没有“陪伴家人”这一选项。
占比最高的,“72%的老人后悔年轻时努力不够,以致事业无成。”也许是基于成功学或励志的需要。
占比最低的,“11%的老人后悔没有赚到更多的金钱。”难道是说在所有的人生可选项里,赚钱其实是最不重要的吗?
前段时间我去一家养老机构做调研,更相信王尔德说的:在我年轻的时候,曾以为金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现在我老了,才知道的确如此。
《骡子》这部影片中,老爷子伊斯特伍德明明白白告诉观众:把时间和精力拿来陪伴家人才是最重要的,其它的,都是浮云。
出生于1930年的伊斯特伍德已经89岁了。他在88岁高龄还能导演、主演这样一部影片,真真让人相信世上是有“宝刀未老”这种事的,虽然他的容颜,已然有了岁月的痕迹,已然不是《廊桥遗梦》和《百万美元宝贝》中的男主了,但身材依然是好的。
也许每个人老了,诚实地回想往事,都能找到至少一条“最后悔的事”。
趁我们还没到八九老十的年纪,还是要努力减少那些可能的后悔才是。不知道怎么做,参照比利时的那份调查也好:努力做事,选择好自己的职业,教育好子女,锻炼身体……多赚点钱。
这样,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会因碌碌无为、甚至连家人都无暇陪伴而羞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