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鹿
纸上人生逼出来的大同宣纸
做纸,是大源山里的传统产业。
大同元书纸,也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吃饭行当。
大同的纸分两种,元书纸和四六平,解放后都由当地生产资料部统一收购外销,那时候叫“统购统销”。
元书纸对原料要求较高,抄好后要立即在煏弄里晒干。四六平是低档纸,包括卫生用纸和迷信纸,是太阳下面挂档晒干的“阴晾纸”。上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上海等城市皱纹卫生纸的出现和大源供销社生产资料部不再收购元书纸,山里人做纸这碗饭似乎吃到了尽头。
那时候有个名叫汤金彪的浙江美院裱画师,下放到朱家门,这个皮鞋擦得雪亮的知识分子,帮助村里想办法找出路,与浙江美院取得联系,并带了2名有初中、有技术的社员,到安徽宣城泾县参观学习。回来后利用大队的两厂槽开始研制宣纸。
大源山里人讲起话来蛮软相,一句一句,慢条斯理;做起事情来蛮劈刮,不怕吃苦,韧性特别好。差不多与此同时,到杭州卖元书纸的兆吉大队社员喻本长和他的同伴喻宝祥,看到西泠印社雪白大开张的高级书画纸,一时深为震惊。打听后得知是安徽生产的,两个人就直接出发到安徽学技术去了,说难听点,是去“偷技术”。
好多天不回来,两家人都非常着急,以为出什么事了。到家以后喻本长就一门心思开始捣鼓出宣纸的事。
1978年,朱家门开始出纸——同样的竹浆,用烧碱烧、漂白粉漂,出来的不再是黄脸婆样的小家碧玉“元书纸”,而是高大上的大家闺秀“宣纸”。
差不多半个月后,经过多少次摸索试验的喻本长也开始出纸,而且一发不可收,从三尺宣,四尺宣,一直做,做到七尺宣、八尺平(区别于安微的真八尺,规格为53cm *2.35m)为止。
后来合并在一起,组成“大同村”的三个大队:朱家门、兆吉、庄家,都做起了宣纸。一时间,大源双溪山雪白的高级宣纸飞向大江南北。
富阳宣纸陆厂创始人
纸做出来,顶要紧的是销路。
闯到北京去的程迪先,是庄家大队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 程迪先的父亲程仕均,据说上过县志,生有9个儿子,人称“双溪山里当家第一人”,解放前在杭州城里开纸行。跟着父亲在省城见过世面、懂得行情的程迪先旗开得胜,订回北京大学、中国文物两家出版社的大订单,庄家大队立马动工造起大煏弄晒纸。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大集体转到家庭承包制,造纸能手喻本长成了兆吉第一家拥有两厂槽的造纸户,一般人家都是几户拼一厂槽。
手工古法造纸,有72道工序,劳动强度非常大。
两厂槽需要的人工计有:2个抄纸、4个晒纸、4个舂料、1个漂浆、1个烧煏,一副班子12个师傅不能少,还要到山上砍柴、切纸包装等,初夏削竹时要叫几十个正劳力……
而这,只是一个小小家庭作坊的模式。
1986年,喻本长超越这个模式,办起了富阳宣纸陆厂, 注册的“双溪”商标,一直沿用至今。
1942年出生的喻本长,是喻家第11代造纸传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喻本长是个以身作则、乐于奉献、深受群众好评的大队干部。在他任上,自来水接到每家每户,双溪山里架起电视差转台、铺上第一条水泥路,兆集小学造起宽敞明亮的三层教学楼……这些实实在在的好事至今仍被村民所称道。
1989年程迪先的儿子程华农成了喻本长的二女婿。程华农与喻富仙的姻缘因纸而起,他俩一辈子的人生也跟纸紧紧相连。
上世纪90年代初,韩国商人与宣纸陆厂有了生意往来,由此带动了兆吉、庄家两村的造纸热,家家户户,只要有点自留地、有点劳力,都开起了槽桶。1992年,日本商人还跟喻家合作成立“杭州惠本纸业有限公司”,生产皮纸,供应日本和台湾地区,经过几年磨合却以失败告终。
这一时期,富阳的宣纸厂越办越多,甚至做起了质量低劣的机制纸,无限扩张造成恶性竞争,质量得不到保证,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爆发,1997年5月1日,出口韩国的宣纸由每刀48元一下子降到每刀34元。
与宣纸制造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富阳春江为主阵地的白板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一路看涨。
不甘于走下坡路的喻本长转战投资白板纸行业。1998年带领二女儿喻富仙、二女婿程华农,举全家族之力,在春江街道太平村办起白板纸厂,但终因设备投资过高、股东不够齐心等因素而迅即倒闭,亏欠资金数百万元之巨。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2000年元月1日,壮志未酬、60岁未满的喻本长患病离世。
水深火热千年寿
大山里的一支嫩毛竹,经过刀砍锤打,截成段削去皮碎成片,在水里长时间多次浸泡和洗涤,石灰沤、烧碱烧、漂白粉漂,灭菌、去除木素等杂质,再在大石臼里捣碎变细料……
“削竹办料”的过程多少汗水几多繁复,终于有一天,老母鸡变鸭,丑小鸭成天鹅,原先的粗竹爿成为绒状细料竹纤维,奇迹般地变得像煞嫩豆腐,又白又嫩。
和水一搅拌,稀薄的纸浆又成了“藕粉豆腐”,在一张长长方方的水槽里,被一双粗糙有力的大手,用长长的细竹帘均匀舀起,左右晃荡几下后,被拎起来拍到纸架上,一张“纸”就这样诞生了!
但这时候的“纸”还像婴儿一样脆弱、易碎。还要经历被重力压榨、被轻轻分离,被猛不丁贴到百度高温的火墙上烤炙,白色的蒸汽瞬间腾起,烟雾弥漫中似与作为竹子的前世告别……
10秒时间,穿着短袖仍热汗涔涔的晒纸师傅,松毛丝软刷上下左右16刷,40秒后火墙上揭下……
终于,一张纸,经过千锤百炼、水深火热“活”出来的一张纸,获得了千年寿命。
与纸纠缠一生的喻本长,他的生命跟竹子一样消逝,但他那百折不挠、永不服输的精神却像千年竹纸,无言中默默传给后人。
面对父亲留下的摊子和各种蜚短流长的闲话,两个女儿喻长仙、喻富仙,擦干眼泪,狠下决心:靠自己一双手站起来,绝不让人看笑话。
一向吃苦耐劳、富有大局观念的大姐说:“一家人,只有团结,这片荆棘地才能钻过去。”
在妹妹、妹夫与父亲一起到春江的日子里,喻长仙喻仁水夫妻俩一直坚持在山里做手工纸,无意之中为一大家子留了后路。
艰难时刻,程华农咬紧牙关,说出一句话:“艰苦点,这副摊子我来挑。”
一诺重千金。
2000年,“富阳宣纸陆厂”的牌子重新恢复。
1966年出生的程华农,年轻时并不想吃做纸这碗苦饭,16岁外出学木匠,上世纪90年代初又跟双溪山里年轻人一起去上海跑卷门生意,先后被父亲和丈人召回。跟着父亲学做纸,走南闯北;跟着丈人搞经营,起起落落。
社会是人生最好的大学,苦难让程华农迅速成长为一个敢挑重担的男子汉。
一个人,等到心里真正有了担当,往往话不多只有做了。程华农不是那种一眼看上去精神抖擞的人,神情憨厚像个老农,嘴里总是含着一支烟,但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山里人,有着竹纸一样的韧性,大山一样的胸怀。
万般艰难的情况下,程华农谨守诺言,吃苦在前,善待每一位大家庭成员,没有一句抱怨。一次送货去北京,天寒地冻,连续69小时蜗居在拖斗车里;一次从沈阳回来,绿皮火车上连站二三十个小时,只吃了一根黄瓜,饿得前胸贴后背。
经营上,程华农改变思路,总结与外方合作的经验,着力提高主打产品质量,将古籍印刷纸做精做细,从封面、衬里到印刷纸张一应齐备,一条龙服务。此举顺应古籍印刷的社会需求,慢慢拥有了一批国内外、省内外的固定客户,发展至今已拥有16厂槽,每年生产纸量为六——七万刀,产值600多万元。
产值不高,利润更少,60多名员工的工资要占去200多万,还要投入各种成本,利润非常有限,但他们坚持着,一年又一年。
两姐妹、两姨夫,四个人四双手,但这四双手,干了相当于10个人的活;这四双手,是最好的“八手联弹”。
俗话说,大难临头各自飞。大难面前哪怕是夫妻也难以做到真正一条心,更何况这样一个大家庭,上有三个小家庭的老人要赡养,下有一个需要照顾的弟弟,更有第三代小孩的哺育和培养,这个做文化纸的家庭,创造出了跟纸文化一样伟大的“和”文化。
程华农挑大梁,主管经营。外面赚回来,屋里销出去。
喻富仙是总管,是轴心,调度资金进出和用途,聘请员工,组织生产,大家庭的一应用品都由她从外头买进来。
喻长仙和喻仁水则几乎足不出山,就生活在双溪山的那一片天下,埋头于各种干不完的琐事,专心致志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新产品的研发。
就这样,一家人四马拉车,步调一致,烂泥地里拨石臼,山一样压着的巨额债务终于一笔一笔地划去。
来不及透口气,一家人又同心开始新的发展,扩场地、添置新器具,建立纸产品研发设备。
姐夫喻仁水是富阳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竹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能独立完成从一支竹到一张纸的72道工序,2016年被中国科技大学聘为首届“数字化与可视化在中国手工造纸行业中的应用”研修班实践课程特任老师。妹夫程华农外头灵来的市面、得来的纸品信息,都由姐夫在独立配备的技能大师工作室试验,多年来已不下百种,其中常规纸品20余种。
厂里刚开辟新建一间占地100多平米的活动室——玉竹轩,由著名书法篆刻家刘江题写牌名。一楼陈列各种造纸器具和用他们纸张印刷的古籍善本,二楼摆放着100多个品种的纸品,简直可称一个手工纸博物馆。程华农自豪地说:“富阳纸厂我不敢说办得最好,但纸的品种绝对是我们厂最多、最齐全。华宝斋前几年到德国去办展,纸品也大多是从我们这里拿去的。”
2014年,富阳宣纸陆厂被列为杭州市中小学竹纸实践基地。今年暑期,24位北京的小朋友,不远千里来此参加竹纸夏令营活动,自己动手抄纸、装订线装古籍本与毛笔字书写,这种来自现场的传统文化体验,是课堂知识难以替代的。
除孩子们以外,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也一样兴致勃勃前来参观操纸、晒纸等环节,2018年,富阳宣纸陆厂成功入选杭州市民体验日最具品质体验店前30强。今年上半年,匠心传承——2018富阳区削竹比赛和抄纸技能比赛由该厂承办,颁奖仪式在“玉竹轩”进行。
传下去与走出去
1989年出生的喻茂刚,大学毕业后在省城做了4年外贸,2017年新年过后,他没有如往常一般拖起行李箱回到大城市,而是听从内心的召唤,留下来,成为喻家第13代造纸传人。
回忆自己的童年,喻茂刚说,人家小时候有玩具玩,我们是纸饼堆里玩大的。
他们一代的童年,也正是大人们咬紧牙关赚钱还债的那些年,很小,就自然而然帮着家里干活,知道父母的不容易,骨子里对劳动观念的认同与同代人大不一样。而立之年的的喻茂刚开始以一个山里汉子的形象开始他的新生活。
开春了,抓紧做好斫竹做纸的一应准备工作。
梅雨季到,防雨防潮最重要,纸张受潮损失受不了。
炎炎夏日,蝉鸣声里挥汗如雨,跟着父亲断竹腌料。
十一国庆,假期吗?不存在的,接着干活!
卸不完的燃料,烧煏用的,800袋。
无数箱纸要外运,又是一天的打包生活。
干活,继续……
作为有文化的新一代,小喻的目标当然不仅仅是做好一名劳动者,更是要做好一名传统文化行业的继承者和新方向的开拓者。
首先是走出去,看人家怎样做传统文化。自2014年开始第一次参加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举办的展览后,他们一家年年都去各个城市参加各种展览、展会,每有心得,就尝试用以指导实践。
小喻发现,来他们这个富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参观的客人,看到各种纸,自然心生喜欢,喜欢手工纸的书卷味、细腻质感和纸寿千年的传奇色彩,但客人大多不写毛笔字,即便买回去也没用,开发符合现代人审美和实用需求的衍生产品势在必行。
除了传统竹纸及其衍生产品外,小喻还拿出几本手感非常贴、视觉效果也很艺术的植物染线装本手卷,以及一系列纸艺扎染作品、纸艺苏扇和几只拙朴别致的纸浆做的碗……
探索和求新,漫漫征程的开始。
小喻的父亲喻仁水,最近做出了一张整个富阳都没有的纸,需要特别的手法在槽里操纸三次才能完成,纸张薄如蝉翼,纤维通透如桃花纸。这张纸的拓印效果特别好,盖下去的篆刻作品,墨色鲜艳、条缕分明,相信会得到篆刻爱好者们的青睐。
小喻说,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其他三宝都只要一两个人就可以独立完成制作,唯有纸,需要整整一个班子通力合作。全中国像他这样还在从事古法传统造纸行业的年轻人,目前只发现17人。这17个年轻人建了一个群, 他们相互鼓劲,一起往前走。
今年国庆长假第一天,刚刚当上父亲的小喻做了一件很开心的事,在浙江省博物馆客串了一回讲师,为文一街小学的孩子们讲解富阳手工竹纸。
10年前,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个展示中国古代造纸技艺和中国画大写意创作的场面,让当年的小喻非常震撼,没想到身边习以为常的琐碎小事,竟具面向世界的独特魅力,也许正是那一刻的感悟,才奠定了今天的脚步。
明天,还有更明天,小喻们知道了该如何走。
他们一定会走得更远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