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传统的乡野村落,
常常和老宅土墙不期而遇。
它勾起人们的一缕缕乡愁,
也讲述着一位位能工巧匠的人生。
▲图片摄于「清远石湖艾米农场」
曾惊艳世界的土房子
如今很多人对夯土房已经陌生,
但千百年来它却是乡村最熟悉的风景。
夯土墙为人们的“家”创造了平安温馨的环境,
也映射出我国先民勤劳智慧的思想,
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片来源于网络
福建的客家土楼,
利用不加工的生土,
夯筑承重生土墙壁所构成的群居和
防卫合一的大型楼房,
形如天外飞碟,散布在青山绿水之间。
▲福建客家土楼,图片来源于网络
广东罗定三合土板筑房民居,
房子墙体全用三合土夯打而成,
墙面平直光亮,坚实牢固,
历经数百年风雨屹立不倒。
▲罗定三合土板筑房民居,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有河南地坑窑
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居形式,
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
▲河南地坑窑,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及陕西土窑洞,
或傍山而建,或平地而箍,
或沉入地下筑成,
充分利用黄土高原的天然山沟、土崖。
▲陕西土窑洞,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疆夯土民居,
处干旱半干旱的生态环境中,
有史以来建筑风格多样,
非常具有地方特色。
▲新疆夯土民居,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些生根于大地的“原生态建筑”,
曾被称赞是
“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
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
惊艳世界。
▲图片来源于网络
慢慢消失的老技艺和土房子
从南疆到北疆,从东边到西边
曾经随处可见的土房子,
是很多人对乡村最原始的记忆。
▲图片摄于「清远石湖艾米农场」
夯土墙工艺历经数千年的流传,
凝聚着一位位老工匠的智慧和汗水。
▲图片来源于「缪福森」
他们赋予夯土墙的颜色
就如乡村的底色,
会呼吸、有温度,
有独特的气味。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乡村的情调和田园的诗意,
也曾写在这一面面古朴的夯土墙上。
▲图片来源于「丽丽安欢乐多」
很多人说,
看到夯土墙亲切感会油然而生;
想到炊烟袅袅升起的场景,
一排排古朴的土房子就会跃然眼前。
▲图片来源于「祥龙」
可随着钢筋混泥土的盛行,
随着老工匠的老去,
面对后继无人的困境,
夯土墙技艺正慢慢消失。
▲图片摄于「清远石湖艾米农场」
曾护佑祖祖辈辈的土房子,
也沦为了落后的象征,
被遗弃,被推倒,风雨侵蚀,
从乡村的土地上慢慢消失。
▲图片摄于「清远石湖艾米农场」
期待土房子的华丽回归
其实夯土墙并不“土”,
加入新工艺的土房子,
不仅坚固实用,
而且很时尚美观。
▲图片来源于「花瓣网」
澳大利亚最大的夯土建筑,
融于自然的夯土墙的土壤采自当地,
并从附近的河流运来卵石和砾石加入其中。
顶部的亭子是多功能中心,会议室和教堂。
▲图片来源于网络
坐落在澳大利亚海边农场的夯土房子,
远看就像是一座混凝土别墅,
其实是普通的水泥沙加入了胶凝剂,
牢固又能保证美观,
比大理石朴质、比混凝土优雅。
▲图片来源于「搜狐网」
奥地利设计师Martin Rauch建造的土房子,
通过泥土的不断压制,
形成了独石般的整体结构。
间隔设置在夯土墙面上的砖
可以提高夯土墙体的强度。
建筑与陡峭地形融为一体,
仿佛从土地里长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土房子是很多乡村最本色的景观,
没有土房子的乡村,
势必会少了许多韵味。
▲图片来源于「花瓣网」
拯救“消失的土房子”,
需要继承世代传承的技艺,
也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图片来源于「花瓣网」
通过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计,
赋予土房子符合当下审美的元素,
或许是夯土墙技艺重获关注,
土房子回归乡村,
再次惊艳世界的最好方式。
▲图片来源于「花瓣网」
- END -
互动
艾米农场所在的清远石湖村,
是一个美丽的山村,
也有一片传统的土房子,
艾米希望在稻田里,
重现夯土墙这门古老的技艺。
对于乡村、传统技艺或土房子,
你有什么想跟艾米说的呢?
请留言吧。
▲图片摄于「清远石湖艾米农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