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关于玉和月的爱情凄美故事,自然而然会想起南唐后主李煜的这首《虞美人》,也是关于玉碎和月缺的动人故事。玉,更是生生不息的华夏名族,乃至东方人万般垂爱的美德象征。
以前很少接触这样唯美的文章,这周有幸与有书共读读到这篇经典的巨作,感谢有书App平台,注册有书已有两年有余,断断续续有读书,不够持续,从今以后,会一起与大家共读下去,增加知识,共同进步,首先来了解下作者与这本书的内容。
霍达,生于1945年11月26日,当代著名女作家,回族,北京人,在北京难免浸透点京味,凝练口语,简洁朴实,自然明快,文学平易。1966年毕业于北京建筑系,人仿佛对文字有种特殊的敏锐,曾先后在四机部,北京市园林局,文物局做翻译工作,1981年调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任一级编剧。迄今著有小说,报告文学,影视剧本,散文等文学作品600余万字,长篇小说《补天裂》,获第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篇小说《红尘》报告文学《万家忧乐》《国殇》话剧《红尘》长篇小说《未穿的嫁衣》长篇报告文学《搏浪天涯》作品有多种文字译本,后被改编成同名电影。
内容简介:
读书讲述了北京一个回族家庭六十余年间的兴衰历史。是一个爱情悲剧,书中韩子奇和韩新月代表了中国传统的两个意象玉和月。穿插记叙前后两代人的身世,并穿插地为读者介绍了回教礼节及回族习俗,"琢玉不像捏面人儿,瞅着不合适还能添一块去一块,琢玉必须精打细算,差一分一厘都是废料,师父对照原画,盯着玉料,一直看了三天,才有了头绪,第一次读到此处,从内心明白,原来雕玉是件不容易的事,而且雕玉就是一场永远没有回头路的战争,只有胜利才会有光明!
"师父的弦,猛地断了,他两手一松,径直扑倒在地,渡过漫长航程即将到岸的时刻,宝船突遭灭顶之灾,郑和遥指远方的右臂,被摔断了,师父吐血身亡,师父是如此要求完美,事事做到尽善尽美,所以才会吐血身亡,这是整个作品的至关紧要一笔,玉雕的核心部位,臂断裂前功尽弃,三年艰辛,平生夙愿一世清名,毁于一旦。鲜血染红了白玉宝船,他倒在此生最后一件作品上,鲜血将这个琢玉人和碎玉连成一体,人玉共碎,玉人共焚,对师傅的这段描写也是最为深刻的文字,为后续穆斯林家族的雕玉事业埋下了伏笔也为本书最终的悲剧结尾,留下了先兆。
文中的韩子奇,一开始就欺骗吐罗耶定巴巴,欺骗师傅,欺骗梁君壁,他为了学到手艺以外的东西,忍辱负重去蒲寿昌门下,处心积虑,卧薪尝胆,三年后,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成为一代“玉王",他的一生,琢玉,卖玉,守玉,爱玉,视玉如命。后来,因为战争,为了护玉而抛妻弃子,远走英国,又因为一封的伪造的信,为托词与妻妹结合,生下私生女一一新月。后来,回国后在妻子面前的隐忍,妻子对女儿的苛刻,他几乎都忍了,后来女儿新月考上了北京西语大学,到后来得知女儿患有风湿心脏瓣膜病,一尖瓣狭窄闭锁不全,是老师的爱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母亲因为楚老师不是回族人,阻挡他们相爱,给新月很大的打击,而看过母亲的信,她终于明白这么多年,母亲对她的种种,这个苦命的孩子终于倒下了,他是不幸的,但同时又拥有父亲哥哥和嫂嫂还有楚老师和同学们的爱,又是多么的幸运,到后来亲生母亲回国,他最想见到的新月,韩子奇……都离她而去,她又是如此的悲凉……
最后,每过读过一本悲剧结尾的书,都会想起这段话,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就是把无价值的东西展示给人看,鲁迅曾说:自已掩卷沉思,比起人长久花好月圆,千里共婵娟,艺术悲剧给予我们对生命真谛,人生内涵的追问,也许更多,且更深!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