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骑士团长的旅程告一段落。
感觉也许一辈子,村上的文字,也就是这个样子了,就好像这一次,你在叙述中很容易找到麦田守望者和深洞中的叙事者这样的元素。
我喜欢的作家里,村上春树当然无法和严歌苓或者老舍之类的相提并论,他的独特,于我,主要是因为日语写作,从一个作家的文字里,读完自己学习过的一门语言,多少也是一件让人内心觉得可以满足虚荣心的事情。
何况那么简洁。
然而写了一辈子的村上春树,依然没有离开自己的领域。
严歌苓的领域在移民的美国和文革时期的中国;村上春树的话,好像写的都是一类人。
离开社会的一类人。
他们好像是游离在世界以外的生命体,通过村上,你知道还有这样的生活,还有这样的活法。如果说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迷惑,空虚,无意义,对暴力的控诉,对体制的拒绝,还有对一切宗教行为的怀疑,这些都可以是村上的主题。
个人主义,这个永恒的精神背景,当然也无数次被提及。
所以看上去,这个作家好像是走不出走自己的故事了,终其一生。
这些年,村上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究其根本,总觉得是在中国汹涌澎湃的城镇化中,出现了大量对城市表情厌倦的年轻人,爵士,威士忌,西式简餐,闲散生活,职业当然是脱离社会的,通常是画家、小说家,物质当然不贫瘠,精神上却绝对丰满。
所以就想起了刚刚翻完的一本小书,极简生活,如果用一个单词概括村上春树的主人公,恐怕就是这个词了。
如何形容这样的人,可以说是精神上的,物质上的,人际关系上的,极简主义者。
首先是离开家庭,然后是远离人群,拥有的物质极少,但同时也经历了一些莫名的事情,有趣的人生好像总是会由这样的人书写,这些生活以外发生的故事,也通常是村上春树可以游刃有余的地方。
所以我的问题是,极简的生活吸引力在哪里。
第一个在脑子里出现的词汇当然是自由。这个现代人背负过多的时代,自由,给人看上去无限向往的情绪,光是看看,听听,说说,就觉得无比畅快。
应该是第一次,可以选择更多时间生活的可能性出现在面前,是不是要过这样的生活,开始出现了很多机会成本问题,于是开始了关于自由唾手可得,但是不是真的想要的纠结。
回答下一个问题,极简生活的可行性在哪里。
当然是可行的。按照这本书的逻辑,健康,热情,人际关系,成就,奉献。至少,前三个当然可行。问题是话题到了工作上的极简主义时候,我们有多少热爱什么就从事什么的勇气,就是一个问号了。
作为一个极简主义的践行者,一些司空见惯的逻辑虽然在大部分人看来可能都是不可理喻的,但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极简的生活方式确实会让我快乐。(让不让你快乐,不确定)
需要解释的两点是,极简不等于吝啬;极简不等于零消费。
极简应该等于克制,应该等于对美好的鉴别,对精神领域的追求。
那么回到这部践行了极简主义的小说,这一次村上再一次提供给你这样的样本,仿佛想告诉你,简洁的生活可以通往美好,但中间的过程复杂曲折不为人知,你需要忍受孤独寂寞和别的什么,除非你享受他,不然你无法穿越深邃狭长的山谷。
虽然其实,那些关于洞穴、爵士乐、威士忌、女人、绘画、隐形富豪的故事,都提醒你,这个人其实完全不会寂寞。
故事的最后,主人公似乎回到了原来的生活,似乎又不是,村上的小说里,我记得是第一次,主人公选择和一个孩子出现在故事的结尾,这样的布局,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显然不是回归家庭的勇气,也许算是成长或者别的什么,或者是对恶的刺杀,让主人公走上了另外一段旅程。
虽然这种情感作为中国人的我,似乎是完全无法理解的。
好像是一个老朋友一般的,我再次读到了那些讲话犀利的女朋友;表情木讷活在自我世界里内心无比敏感的小女孩;通向神秘世界的洞口;远离人群的画家;让人想到户愚吕弟老年版的免色先生;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也许这样的勇气,就是村上一直去描绘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