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修书只为墙

作者: 姚小飞 | 来源:发表于2017-05-13 07:01 被阅读563次

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收到老家关于建新宅与邻居争执界线的一封书信,希望他照会地方官,惩治不知好歹的邻居。张回了四句话:“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宰相肚里能撑船,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再深一层,应该说是认知不同,张整日接触的是帝国精英,考虑的是国家大事,面临的是机关权谋,伴君如伴虎,稍一不慎,就有可能大厦将倾,万劫不复,当然不会为了这区区一面墙耗费时间精力,远在故乡的家人接触的是油盐酱醋,安家度日,生活里的土地房子,已是不得了的大事,自然认为做了大官的张英出面解决,是理所应当。

朋友家乡有户人家出了个市长,还是个不小的城市,家中老父腰板逐渐硬了起来,偏乡里的倔强无赖不买他这份账,终一日因鸡毛蒜皮互相挥起了老拳,打得还不轻,被派出所一块弄了进去,市长不得不出面解决,事后却带着全家离开了乡里,于老父来说,自是不愿离开长久生活的土地,但于市长考虑,这样的事不可再有,万一传到同僚或上司那里,计入黑账,可是个不大不小的污点,无益仕途,不能因小失大。

人的阶层是以认知来划分的,不同的认知决定了不同的行为模式,也就决定了社会阶层。宰相家人和市长老父的行为在农村的生态圈不能算错,但其斗气斗殴的处理方式也决定了他们处在不高的阶层,难以逾越。《人民的名义》热播,蔡成功有点气魄和胆量,赚了点钱,但他理解不了一块长大的侯亮平连只够他吃顿饭的红包也不敢收的“懦弱”行为,于是,他的认知也决定了他被权力和资本玩弄于股掌之间,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张英的官已经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家族里,他也是人上之人,自然不需要像小市长一样搬家避事,收到回信,家人即按他的意思,把院墙挪后三尺,邻居感其胸怀,亦把院墙挪后三尺,两家之间形成一个过道,成为现今桐城一个著名旅游景点,名为六尺巷,美名远播。

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夏虫不足语冰,只活一个早上的细菌,是不知道日落是什么样子的,只活一个夏天的虫子,你也跟他解释不了冰是怎么回事,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上,我们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才能不断成长。

相关文章

  • 千里修书只为墙

    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收到老家关于建新宅与邻居争执界线的一封书信,希望他照会地方官,惩治不知好歹的邻居。张回了四句...

  •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几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 清大学士宰相 张英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让墙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知足常乐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乡村怪圈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 山海关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 续东往浅游散记——六尺巷

    “六尺巷”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也会背出来那首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

  • 谦虚

    1.唐太宗善于纳谏,能够听取魏征的建议,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义,成就唐朝盛世。 2. 清代张文瑞千里修书只为墙...

  • 你的善意,总会在某个时候成就你

    文|因为慈悲所以冰清(《星光简道》专题签约推荐作者) 分享是一种美德,先给予后得到。你是否还记得:千里修书只为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千里修书只为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cjc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