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自由人 的 阅读笔记
如果没有手机,我们的故事会如何相遇 -

如果没有手机,我们的故事会如何相遇 -

作者: 蘼芜 | 来源:发表于2020-04-28 21:28 被阅读0次
    如今,感知(die Wahrnehmung)本身呈现出一种“狂看”(Binge Watching)的形式,即“毫无节制的呆视”(Komaglotzen)。它指的是无时间限制地消费视频和电影。人们持续不断地为消费者提供完全符合他们欣赏品位的、讨他们喜欢的电影和连续剧。消费者像牲畜一样被饲以看似花样翻新实则完全相同的东西。如今社会的感知模式完全可以用这种“毫无节制的呆视”来概括。同质化的扩散不是癌症性质的,而是昏睡性质的。它并未遭遇免疫系统的抵抗。人们就这样呆视着,直至失去意识。  ———《他者的消失》韩炳哲

    一.感想

    今晚下雨。

    和哥哥开车出去小镇上的华莱士买了两只炸鸡回来。在等待取单的过程中环顾了一下店面四周,所有在等待取单的人包括店员,都在低着头专心志致玩着手机。完全不顾外面雨下得多大,或是进来了什么人。对现有环境所发生的一切都选择了漠视。早几年前遇到这样的情景,我会立马想起“低头族”这个词。也许是因为当时做口语情景比赛题太多的原因,还有语文作文的主题,这个词一直是当年的热搜榜。

    但是3年后,“低头族”这个词对我来说已过于麻木了。因为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我只是在感慨,人与人的联系,越来越微弱了。

    二. 众生群像

    我常常有这么一种感觉。和朋友出门,我会尽量地避免当她们的面玩手机,我希望我们有沟通,面对面看到对方微弱的表情。而她们不会。坐下来无论聊起什么话题,习惯性地5分钟就结束了。接着就是掏出手机,低头各玩各的。

    在以前,人们不会这样。电子产品没有普及的时代,人们的情感联系是非常紧实的,人心没有这样轻浮,这样轻易空虚,反而没有什么秘密。当一个人开口,话题被引出,会持续好几个小时,直到恋恋不舍地分别回家。不会出现一群人围在一起却彼此各做各的事情。

    这是否取决于他们所在的环境的生活方式?在小镇上,我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情景:一个破旧的多年小店,摆放一些人们甚至不知道他们是否在售卖的商品。在门口外摆放着一些凳子,一群年轻人光着膀子,裸露着黄黑色的皮肤,翘着二郎腿,压低了脖颈在玩手机。一些老人也在旁边坐着,但也只是和同辈的朋友在喝茶聊天,与年轻人没有任何交流。在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是与其相反的,我们吃完晚饭,都会聚集在村里的大树下,老人总会按时从家里拿着小木凳来到这儿,小孩也会聚集在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听老人讲故事。妖魔鬼怪,生活工具的制作教学,我们听得聚精会神。

    还有一件我觉得很神奇的事情。在村子里头,一些上初中的孩子已经人人手上都有一部手机,你猜怎么着?有一次我无意中聊天才知道这些孩子在班里都是差等生,他们只会用手写,写字,却不会拼音。我非常惊讶,他们的手机只用的软件是微信与王者荣耀或者和平精英,发消息的时候只用手写。

    不仅是成年人沉溺于电子产品这么简单。该习惯会像病毒一样耳濡目染地交给孩子。

    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家庭,孩子特别小。但总爱吵闹,父母耐心耗尽了便把手机或电脑,iPad丢给孩子玩,看电影,玩小游戏,只为让他们消停,这形成一种致命循环。孩子一哭闹,就把手机给他们自己玩。其实这是非常致命的。在孩子富于塑造能力的时候不去培养他正确的价值观,给予呵护关照,一旦错误的习惯形成后就难以改正了。当然,如果把电子产品交予他们,那可以培养他们适当使用。

    千禧年出生的孩子意味着他们将与电子产品时代同步,很多人觉得奇怪为什么有些这个年代的孩子明明学习没那么厉害,但用起电子产品来决不糊里糊涂,他们甚至知道怎么进网页,进软件里,退出或评论这些按键,甚至微信这么复杂多功能按键他们都能比父母亲摸得还通透。这是他们的优势,出生下来便顺应了电子产品时代应有的逻辑思维。

    虽如此,但我们都清楚,科技的方便却使人堕落。甚至在最后,我们丢失了与身边的人的密切接触。

    三.沉溺背后

    电子产品最抓人的,不是网络,新闻电影,或者游戏本身。而是使人沉溺在当下短暂的欢愉快感。不过是种使人逃避当下烦琐事情的借口。是空虚,也是欲望,当人们回归现实,不愿再选择善待当下如同白开水一般索然无味的生活方式。

    今年看过最让我清醒的一本书《他者的消失》里提过:

    如今的互联网并非一个共享、交流的空间。相反,它瓦解为一个个人们主要用来展览自我、宣传自我的空间。今日的互联网无异于一个属于孤立之自我的共振空间

    人们的关系变成偷窥与被偷窥,还有愿意暴露与被暴露。暴露自己,随时都会被人关注,即使只是短暂的十几秒。为什么是把自己暴露于网上?因为不费成本,不像现实里每个人对自己都了熟于心,暴露自己的心态与情绪根本不用担心被人识破,也不用因此负责任。其次,利用互联网与陌生人的跨空间沟通超越了现实之间的界限,现实里大多需要六度理论才能交到不同的朋友,可有谁天天没事干为了交朋友而去交朋友。

    我们越来越轻易接触他人,反而丢失了与身边的人的情感连接,却愿意相信另一个屏幕背后从未谋面的人。我们能够接触这些人的人性最深处吗。有一天我们是否能轻松地与这些亲爱的陌生人愉快地坐在一起,谈论初相识的那一天?可我们还忽略了太多人性的本质,首因效应与对美的追求,心理健康还有对能力于我们之上的人的崇拜等都会阻碍我们与他人进一步的沟通。

    可我们太过渴望活在被关注的假象之下了。无异于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执念。这是种病态。手被割破了发个朋友圈,今天去哪里了发个朋友圈,不开心了发个朋友圈,东西不见了也发个朋友圈等,很多觉得没有关联的事情,事事都发了朋友圈,时刻关注有没有人回复或点赞的动态。无法理解的是,有一条新回复或者新点赞,都要重新回去看一遍发过的动态内容。如果一个红人有千万个粉丝的簇拥,那么他可能会为了创作内容而创作,只为了有人持续的关注。可是这些,有何意义?这已经涉及到自恋的心理活动了。

    这本书里还提过:

    如今,万事皆求点赞。
    在“点赞”的共同体中人们只会遇到自己,或者和自己相同的人。那里也不可能形成讨论。

    喜欢自己的人,都是和自己相似的人。而点赞你动态的人,肯能只是认同你的某个想法与状态。何谈产生情感连接?平日与最亲近的人都做不到这点,与他人的关系却如此虚幻,亲密?怎么样想都是不应该的。

    四.回到当下


    抖音与快手的短视频如今已成了快时尚的标志之一。因为它能在五秒之后快速给你大脑一个判定,五秒之后如果没有高能点那就滑掉继续下一个视频。因为这样的视频无法快速的给你一个刺激点。我最近也犯了这样的毛病,我进去看所关注的人的抖音,结果看到热门首页,看完一个还不断地再往下滑,直到半小时以后我才回过神来,我已经浪费了这半小时了。

    我们每天重复着如此的动作,大脑有了记忆,不再过度思考,便记得了这样的刺激与轻松感。每当身边的事太过平淡,就掏出手机继续寻求欢愉。

    人们要么自虐,寻得身边的人关注,要么便拿起手机,寻找额外的刺激欢悦。这已是一个事实。但是,在这低头的几个小时里,我们都知道我们究竟错过了些什么吗?

    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只可爱的宠物?迎面而来正注视着你的陌生人?一家香气四溢的面包店,但是你没有抬起头?你的朋友还有什么话想和你说,但最后你也没有抬起头。。。太多太多了。

    蒋勋老师说过:

    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真正能够与其亲密接触的人,很少很少,所以你要珍惜与身边的人的体温的记忆。

    互联网同时拉近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同时也孤立了我们与身边的人的情感连接。这是种莫大的悲哀。

    时间倒退,如果回到华莱士店面,里面的每一个人都在聊天,而不是在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机,也许我会因为没有座位而凑近另一桌的人群,和他们聊起天来。但是现在,已经不可能了。现在的我们,提防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出于安全性的考虑,还有就是个人秘密的暴露,也因为长期玩手机而变得迟钝呆滞,不敢与现实的人顺畅交流了。

    写在这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

    无论是夫妻,情人,家人,朋友或同事,在一起的时候尽量别接触手机了吧。独自的时候也尽量少碰手机了。任何一种表面肤浅的综艺性节目,只会让你陷入这低级趣味中。偶尔娱乐娱乐还行。还有的是我认为,在遇到这些不顺的事情时,一味地要向网上或者对方发泄,那么只是寻求与你有同感的人的认同,而不是在寻求安慰,事实是,通过屏幕与陌生人产生的连接,并不足以使得他对你产生这样的共情能力。所以一个人始终要独自面对自己的痛苦与个体情感,才能深切的感知到自己,与在他人心中存在的份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果没有手机,我们的故事会如何相遇 -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cki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