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语》的学习心得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主要代表著作,同时《论语》也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孔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信奉者,痛心疾首于当时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遂以救世为己任,建立了以‘爱人’为核心的仁学思想体系,倡导‘克己复礼为仁’。而在《论语》中孔子关于学习和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也是其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他的教育思想也影响甚远。
孔子主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并且“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以儒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弟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还存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种族认识下,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与魄力,值得后人钦佩。由于孔子教学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因此孔子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在当时培养了大批有才之人。
而学生众多,也可能是促生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原因之一。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着重要作用,在如今来看亦然有用。
再来看看孔子在学习方法上的主张,在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关于学习方面的看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令人感到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在复习一篇才能学习更多新的东西。
孔子周游列国,虽然在政治上没有达到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上却是卓有成就的。正是因为他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教育事业,所以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教育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