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绵绵的雨,终于将沙尘拒于千里之外。尽管,天空不甚蓝,不够纯,但在我看来,有雨就足够了。西北人看惯了每天的日出日落,感受了太多太多的烈焰炙烤,面对如酥的雨,千门万户接纳她都来不及呢,有何理由再言不呢?
临出门时,特意打开窗户试探了一下天气,一则想知道,今天换上裙装天气是否允许,二则“小楼一夜听风雨”,今天雨还会光顾吗?伸出窗外的手掌分明感到滴滴的清凉,这种感觉由手掌迅速传递到身体的各个感知器官,丝丝凉凉的,如贴身佩带的润玉。拎着手袋出门,我竟有些莫名的感动——有雨的早晨多好啊!有雨的日子似乎让我比平日多了一份温婉和期待。街上行人不多,静美的一个早晨啊!置身于“雨幕”中,我尽情的享受着第一场雨。
做一个西北人,真的很不公平!
连日阴霾的天气,肆虐的黄风,如低俗的妇人,尽显其凶悍、丑陋的本色。孩童时,每每遇到这样的天气,我总会认为是《白雪公主》中的那个继母来了。童年的记忆很深刻,以至于成年后,也是把沙尘理解为妖妇在撒泼。君不见,黄沙弥漫,行人如风中柳;天宇四合,心绪似坚冰难化。这天,这地,这人,该是何等的阴郁啊!当今“环保”问题告急,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环境,能源,水资源,捕杀、雾霾天气等词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中,可我的大西北呢?依旧黄浪滔天,依旧“风尘仆仆”。曾经,看过一则资料,黄河流域——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原本是浩浩的一片泽国,水清,天蓝,草茂。马克.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详尽的做了描述;曾经,也看过瀚海明珠敦煌月牙泉珠光渐暗的报道:目前水域面积仅有9亩,最大水深仅一米左右;曾经,一位老家在民勤的同事,以痛惜的语调讲述他的家如何被沙暴掩埋,家园不再的情形;新年伊始,空气污染给大半个中国来了一个“下马威”。从1月份起,全国大范围地区遭遇雾霾袭击,北京、石家庄等多地的主要污染物浓度“爆表”,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纷纷就如何治理雾霾天气各抒己见。敲击着键盘,我突然觉得“人定胜天”的观点的确荒谬极了,人(联想到纳米这个词)作为宇宙的一个微尘,何其渺小!所以只有敬畏自然,用心去改造自然,方可适应自然。
“八百里秦川黄沙漫漫,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在我看来,他们就是用他们苍凉的喉,吼出一个酣畅淋漓的、天高云淡的、澄明浸润的黄土地。而这一吼,吼出了西北汉子的敦厚、坚韧;这一吼,吼出了他们对这片故土深深的眷恋和无奈。
写到这里,我自己都觉得可笑,这种沉重的话题应该由官方去谈论,我一区区女子,有多大的能耐力挽狂澜,想想也是。那么,还是回到原来的点上,再为作个西北人不公平找些理由吧。
这几年,我有幸看过几处海,对海的印象不妨粗略做个分类:闲适优雅的海;豪爽不羁的海;温情可人的海。
首先是大连星海湾的海——仲夏夜,几个游伴坐在星海湾广场纳凉,尽情领略 “浪漫之都”的美景。不觉间,到了午夜。一友提议:何不去看看夜的海?看看海是如何安然入睡的。接下来,使我有机会第一次午夜观海。那个夜晚的确是月朗星稀。凭栏尽目,浩浩汤汤的水静如处子。我试图寻觅记忆中的海天一色的胜景,可我的眼睛告诉我,我的记忆库出了故障了。澄澈的几近空灵的天与黝黑厚重的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此时的天、海各据一方,绽放着各自的神采。置身于这样曼妙玄虚的幻景中,我仿佛自己被融化了,我不由得想到了中学时学过的鲁彦的《听潮》那篇文章,只不过他是用耳去悟海、赏海。而我用眼睛去读海、认识海。
再说蓬莱阁老北山峭壁下的海——上午10时左右,天突降大雨,豆大的雨点飞射入海,海面坑坑点点,穿梭于大海中的舟船眨眼间不知去向。暴雨中,大海雾色苍茫,场面犹为壮观。远望大海苍茫无际,雾气氤氲,海面上的礁石时隐时现。面对一望无际,绿波苍苍的大海,我搜寻记忆里的词藻想来牵出昔日海上日出的壮美,海浪汹涌时的狂啸。海的雄浑。深沉、广阔、宽厚、自由、生动、和谐等等在我的眼前交替闪现。
还有青岛栈桥附近的海——找一块礁石静静的坐下,雨点在头顶"啪啪"地打着伞面,象母亲的低语。阴雨天里,水天一体,幽丽一片.海水颜色碧绿,清澈透明。只只小船悠然的停泊在天水之间,静静的看不出丝毫摇曳。海鸥在海面上飞来飞去,偶尔从头顶掠过,有雨无风的天气里,海是宁静的,她温柔的象怀抱婴儿的母亲,绿波涟涟的海面条条雨丝落入其中,点出串串波纹。海水暖融融的,象温度适宜的温泉,畅游在海里的人们无拘无束戏水欢笑。
那场雨 那片海做个海边人多幸运!古人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对于大西北的我,倘使日观沧海百十次,不辞常作海边人了。可惜!有太多太多的理由,使我只能游弋于漠漠的翰海了。
(此文发表于酒泉日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