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们都知道童年对我们一生影响重大。
那么童年是如何影响一生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呢?米歇尔教授主持的棉花糖实验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团,我们可以为了未来的后果,延迟对自己的即刻满足,并且这项能力是一项可习得的认知技能。更加上层的内容是,想要成功地实现目标,自控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给予我们方向和动力的是我们的人生目标。
棉花糖实验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斯坦福大学开展的一项学龄前儿童简单实验,后来实验取得来重大成果之后,全世界都有团队在复制并论证这个实验,在各种文化背景下,学者们试图深入探寻延迟满足的秘密,解码自控力。现在国内也有好几个团队在进行跨文化的验证。
在早期,延迟满足实验比较简单:用艰难的困境挑战他们,给孩子2个选项,
1)立刻能获得的奖励物(比如,一个棉花糖);
2)他们需要等待长达20分钟,能够获得的更大的奖励物(比如,2个棉花糖),
并且,残酷的是,这两项中只能选一项。
当然,后期实验过程中使用的诱惑物有很多,棉花糖、曲奇饼、小脆饼,只是因为最开始使用的诱惑物是棉花糖,所以又称棉花糖实验。
实验的开始,实验人员会让孩子选择喜欢的诱惑物,然后关上实验室的门,让孩子独自面对。
Amy选择了棉花糖,她就会坐在桌旁对着一颗立刻就能拥有的棉花糖,但是,如果她能够控制住自己不吃眼前的棉花糖而等待20分钟,之后他就可以在拥有两颗棉花糖。
并且在桌子上还有一个小铃铛,如果她想在任何时候吃,都可以唤回实验人员,此时只能吃一个;如果孩子能够熬过20分钟,那么就可以吃2颗棉花糖。
那么,孩子会有哪些反应呢?
1、挣扎!!& 挣扎!!!
2、我看不到,我就能忍住!!
3、按耐不住!!吃吧,啥都憋管了
4、扣一小块吃,吃一点没人知道!!!
5、假装吃!!
这就如同把饿着肚子的你放到海天盛筵,却不开席,等到终于可以开席的那一刻,你的行为恐怕是这样的:
介绍完实验过程和结果,回到本源问题上,
棉花糖实验到底说明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其实对于普通家长来说,重要的是理解四点就足够:
1)棉花糖实验(延迟满足)真的可以预测将来吗?
2)满足能力是天生的吗?我家娃2岁了,压根不肯等,可怎么办啊?
3)哪些能够抵抗诱惑的孩子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4)作为父母,我可以做什么?
1)(延迟满足)真的可以预测将来吗?
真的可以!
通过长期的跟踪研究发现,哪些在棉花糖实验里能够坚持更长时间的孩子在过了数年成为青年后,面对困境往往能够展现出更强的自控力,不为诱惑所动,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聪明、独立、自信,并且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同时,这部分孩子抗压能力更强,规划能力更强,当被激励后,能够有能力向目标发起冲击。
到了中年,这部分孩子可以更有能力去追逐长期目标,更少使用药物,教育水平更高,体重保持得比较好,面对人际交往也能过游刃有余。
2)延迟满足能力是天生的吗?我家娃2岁了,压根不肯等,可怎么办啊?
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与孩子的大脑发育有关,这其中涉及冷热系统的发育。
热情绪系统位于大脑边缘,是自动发生的,常常无意识运作。压力、突发情境都会促使热系统工作,然而在给定的情况下,当成功取决于保持冷静、事先计划时,热系统就不起作用了,此时起作用的就是冷认知系统。
冷认知系统是认识性的、复杂的、具有反思性的,位于前额叶皮层的中心位置,是可控制的。
冷热系统连续不断地进行工作,一方活跃,一方就会消沉。
冷认知系统发育缓慢,在孩子上小学前几年才开始活跃,到20岁完全发育成熟。
然鹅,孩子即使在小的时候,冷认知系统刚开始萌芽,也可能“冷静”思考。
比如实验中问孩子“现在吃一块小巧克力,或者10分钟后吃一块大巧克力,你会怎么选?”,
如果补充一句“你认为聪明的孩子会怎么选?”,孩子会告诉你等10分钟;
“那你会怎么选?”,“我要现在就吃”,
所以孩子清楚自己面临的诱惑和更大奖励时,当问到别人怎么办,他会调用冷认知系统,而问到自己怎么办时,会触发热情绪系统。
在延迟满足上,年龄是个关键的因素:不满4岁时,大多数孩子不能延迟满足自己的需求,30s之内按下铃铛或者直接吃掉;而12岁时能够等待25分钟。
所以2岁的孩子延迟满足能力差,是非常正常的,如果到了中班依然不能等待的话,家长就需要多加干预了。
另外,性别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普遍的测试表示,女孩拥有更强大的意志力能够忍耐更长的时间。
所以,男孩的妈妈们需要淡定~~~
3)能够抵抗诱惑的孩子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哪些能够抵抗诱惑的孩子,看似纠结和漫不经心的过程都是策略的表现。
策略一:分心
成功的延迟者创造了很多方法让自己分心,使自己在矛盾中冷静下来,强调自己现在正在经历考验。
比如,我不看!我不看!!
再比如,想象自己在做其他事情,比如画画,唱歌,自说自话
孩子们看似非常纠结的方式其实是非常有效的策略。
策略二:将诱惑物抽象化
实验者做了更多实验,他们发现,不给看,只让他们想象时,延迟满足的时间会达到18分钟,但如果面对的是实物图片时,等待的时间只有6分钟。
所以,一个想要的物品的图片,而不是诱惑物本身会使得孩子更加容易去等待
策略三:冷静聚焦
面对奖励物的情感越炙热,欲望越强烈,越难做出选择。
而,如果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在精神层面上呈现刺激的方式,就可以运用自我控制并从控制自己的冲动中逃脱,以免沦为冲动控制的受害者。
所以,面对诱惑物时,通过幻想可以帮助孩子冷静大脑。
4)作为家长,我可以做什么?
而父母落实到实际操作层面,可以从小帮助孩子从一些小的习惯、行为上改变以发展延迟满足能力。
1、家庭层面:妈妈越强势,孩子越难等待。
依恋可以预测将来的延迟满足能力。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更加容易等待。
孩子会因为很多原因导致自己不信任别人,从而想获得眼前即得利益(一颗棉花),由于长时间的不信任,他们会认为获得眼前可得的内容才是最好的,从而不愿意等待。而不信任、烦躁、害怕的原因有很多,有一个家长都容易忽视的问题就是:即使孩子睡着了你们吵架,他依然能感受到。依然可以让孩子变得不信任别人,从而短视、不愿意为将来等待,不愿意为长远计划奋斗。
因此,过渡控制的母亲反而会适得其反。通过研究会发现,控制力较好的婴儿能够应对母亲的控制,不是紧紧粘着母亲,而是保持一定的距离,自己探索、发现。一旦孩子能够控制距离,那么就能够在母亲做决定时不完全听从母亲的控制,在5岁参加棉花糖实验时等待更长的时间,从而吃到第二颗棉花糖。
2、习惯层面:运用“如果—那么“计划,让自控不再受控
“当指针指向下午5点时,我们就读书”
“当那到甜点单时,我不会点巧克力蛋糕“
这些简单的内化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和自控。“如果—那么”执行计划不仅在外部环境中的“如果”奏效,而且当“暗示”是你的内部状态时,也同样会奏效,并逐步变得自动化。
所以,家长可以通过逐步锻炼的方式,训练孩子“如果—那么”计划,等待的内容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逐步从具体到抽象。
3、信任:相信会有第二颗棉花糖,等待才有意义
如果未来不值得信,我为什么要等待?
在中国有曾子杀猪的故事,想要让孩子等待,那么就要培养孩子的信任感,不随意承诺,承诺能够达到是家长必须要认真对待的事情。
练习可以从此刻开始,但是我们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因为孩子现在不能等待,就心焦,从而变成控制欲强的哪一类父母,如果是那样的话,自控力的培养就被你自己扼杀在萌芽状态了。
从理论上说,棉花糖实验就是这么简单,然而践行之路非常漫长,行且珍惜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