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茨威格大名鼎鼎,其《异端的权力》一书在八十年代时就在中国知识界流传甚广,所以不再介绍。
全书由十四篇历史特写组成。可以说每一篇都写的非常精彩,我无法评价哪一篇最好,哪一篇次之。我挑出两篇来略作介绍,只是因为今天贵族这个在平民社会被遗忘的词汇又频频出现在媒体上;而中国土地革命的血迹还历历在目,土地私有的呼声又甚嚣尘上。难道真像黑格尔说的,历史的教训就是永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吗?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在重温一下茨威格笔下的历史片段。
第一篇是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篇名为《逃向苍天》。这个特写是以话剧剧本的形式写的,是给托尔斯泰没有完成的剧作《光在黑暗中发亮》补写的尾声。这个补写的尾声可不是狗尾续貂式的八卦,而是根据托尔斯泰晚年的真实经历编写的。
托尔斯泰无疑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一个人道主义者,一个当时俄国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同时,他也是俄国革命的启蒙者。在当时的俄国,托尔斯泰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就像六十年代法国的萨特和中国的毛泽东,他是一代人的偶像和精神导师。
然而,托尔斯泰又是一个十分纠结且时刻处于自责之中的人。比如:他主张取消土地私有制,这让被上层社会遗忘的农民对他感恩戴德,而他自己却是一个拥有三十多公顷土地的庄园主;他是一个虔诚的东正教徒,却抨击教会是“有产者政权”的婢女,以至于教会对他恨之入骨;他主张苦行殉道,自己却过着奢侈的贵族生活;他想学基督真诚待人,认为隐秘的事越多,灵魂就越不高尚,于是向自己的娇妻坦白了自己年青时的荒唐(赌博、嫖妓、还有一个私生女),可因此却让自己的妻子堕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他主张人人平等,憎恨自己的贵族身份,可他却是一个地道的贵族(伯爵),享受着贵族的特权;他反对沙皇暴政,却又极力反对暴力革命。他告诫年青的暴力革命者:“通过暴力不可能建立一种符合道德的制度,因为任何一种暴力不可避免的会再生产出暴力。一旦你们掌握了武器,你们也会建立起新的专制主义。你们不是破坏专制,而是使它永存下去;” 他是俄国的良心,人类的良心,他把自己最深的爱献给了俄罗斯人民,可他的妻子却说从他的身上找不到一丝温情。
尤其到了晚年,他和妻子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相互成为对方的痛苦根源。当他要放弃自己的财产,地位和爵位,过一种俭朴的生活,成为一个言行一致的人时,遭到了妻子的极力反对和不理解。所有这些都让托尔斯泰痛不欲生,终于在托尔斯泰风烛残年的时候,他在女儿的帮助下偷偷地出逃了。他自由了,言行一致了,内心安宁了,可这一切都来的太晚了。由于年老体衰,出逃不久,托尔斯泰就病逝在一个火车站的站长室里。
茨威格在剧中给读者讲的就是托翁的生命最后阶段的故事。
我要介绍的第二篇是《封闭的列车》,描述了列宁在二月革命后从流放地瑞士回到俄罗斯的历史片段。我一直很奇怪,关于列宁是德奸的谣言最近在中国一次次地被转播着,这个最早源于二月党人和列宁的敌人的谣言改头换面后竟在今天又开始哄传起来。我想当年茨威格写这篇特写的目的也是为了辟谣吧。
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就一直想回到俄国。可临时政府非常惧怕列宁,他们把普列汉诺夫迎回俄国,却拒绝了列宁回国的请求。因为他们深知列宁在人民中的威望,列宁回国就意味着临时政府的倒台。其实所谓的二月革命不过是英法策动的一次政变,目的是把俄国绑在对德作战的战车上,以防俄国单独与德国媾和。英法的担心不是杞人忧天,因为当时俄国反战情绪浓烈,列宁就是一个坚决的反战分子。列宁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民族主义只是被帝国主义利用的工具。列宁主张的是国际主义,他认为全世界无产阶级不分民族和宗教信仰都是一家人,各国家的人民应该起来推翻压迫人民的帝国主义政府,而不是被政府利用参加到这种无义战中。
为了回国,列宁颇费心机,甚至想办个瑞典护照潜回俄国,还曾想扮成哑巴,躲过盘问。取道英国、法国或奥地利也根本不可能,因为列宁是个职业革命家,这些大资产阶级的国家恨不得把他抓起来。无奈之下,提出经德国回国的想法。这个想法一提出就遭到众人反对,因为当时德俄两国是正在交战的敌国,途径德国回国会被人怀疑成被德国收买的间谍,而遭到反对派的攻击和诋毁。其实列宁对这个想法也不抱什么希望,因为列宁没少写抨击德皇的文章,德国会允许他取道德国回国吗?
事情还真是出乎意料。德国对列宁表现的比俄国和英法友好的多。不是德国同情革命者,而是德国有自己的小九九。把一个非常有影响的会给俄国制造麻烦的革命者送回俄国,那就会牵制俄国和英法,在美国即将参战的情况下,能减少或削弱一个对手是一个对手。其实当时的德国比列宁自己都着急让列宁回到俄国。
列宁深知自己途径德国回国的麻烦,所以自己的活动都尽量公开,并向德国提出了苛刻的条件。好像不是他要回国,而是德国让他回国一样。列宁最离谱的要求竟然是列宁及随行人员所乘的车厢享受治外法权,不得有任何德国人进入该车厢,不允许以任何方式让旅客离开车厢。这等于将列宁等人乘坐这节车厢封闭了。没想到德国竟一一答应了列宁的苛刻要求。列车途经法兰克福时,曾有德国士兵和一些社会民主党人试图与这个来自俄国的革命者攀谈,但被一一拒绝,因为“列宁知道的很清楚,在这片德国的领土上,哪怕他只与一个德国人说一句话,也会替自己找来嫌疑。”
列宁之所以着急回国出于两个目的,一是他对二月革命非常不满,这个所谓的革命与他为俄国规划的革命蓝图差的太大。他认为二月革命只是换汤不换药的政权更替,而列宁设想的是一场改天换地的彻底的革命,即社会主义革命。第二个目的是想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用阶级意识取代民族意识,因为列宁是一个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者。
列宁顺利地回到了阔别十四年的祖国俄国。“当列车驶进彼得格勒芬兰火车战时,车站的广场上已经挤满成千上万的工人和来保护他的各种武器的卫队。。。”这一幕我们这代人分外熟悉,这些都出现在《列宁在十月》的电影里。
从这一天起,震撼世界的十天开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