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见识》 读书笔记2

《见识》 读书笔记2

作者: 龙桂如 | 来源:发表于2020-02-07 18:45 被阅读0次

    今天读了《见识》中关于死亡的这个章节。很喜欢吴军老师的观念,看得如此通透,也解读的如此清楚。关于生命和死亡,我有和吴军老师类似的观念。对此,也有一些自己延伸的思考。


    原文笔记:

    每个人都期待长生不老,都不想死,但现实是人不得不死。目前的医疗和基因技术,还无法让人的寿命突破极限(115岁)。

    爱因斯坦和他朋友的对话,这位物理学家说:

    “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有点莫名其妙,我们站在“有”的世界试图理解“无”的世界,按照“有”的逻辑对“无”产生恐惧。”

    人如果不想在“有”的世界对“无”的世界产生恐惧,就要采取一些有意义的行动。

    周国平:这个世界大家其实都在排着队沿着一条路往前走,停不下来,走到尽头就是死亡。这时,有些男人和女人搭上了腔,开始说笑起来,更多的人参与了进来,整个队伍便充满了欢乐。

    考虑到我们最终还是要死掉,就应该明白我们并没有时间什么事情都做。

    吴军的做法:

    列一个单子,从单子上最重要的事情开始做。

    有些事情,就算我不做,别人也能做,那就放弃。

    大家都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长久点,绝大部分人在希望延长那一点点生命时,常常忽略了延长它的代价。

    绝大部分得绝症的人,为了多活一两周时间,花掉的医药费,超过他之前一生医药费的总和。

    与其生不如死的多活两个月,不如用这个钱把人生几十年活好。绝大多数人都过分看重最后一两周,而忽视前面的几十年。

    死亡是人对社会的最后一次贡献。

    《自私的基因》:我们不过是基因的载体,所有物质的生命,不过是基因为了延续和进化的目的而存在的。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如果能够将遗传的信息传递下去,再将创造出的信息(知识等)流传下去,我们的生命已经相当完美了。

    当我们想到生命的意义,站在一生的高度过每一天时,就能活出精彩。


    读后感:

    关于死亡,没有谁不畏惧的。

    曾经年少时,我以为自己是不畏惧死亡的。十三四岁,愣头青,觉得人生没有什么大不了,死亡也没有什么可怕。当年的我,终日在上课、下课之间度过。没有规划、没有渴望,平平淡淡、迷迷糊糊,也常常觉得父母的付出是那么的理所应当。以为自己的人生无非就是枯燥重复的读书。这些似乎让我有所留恋,但似乎也可有可无。于是年少轻狂,觉得自己是不畏惧死亡的,觉得自己很厉害,很无畏。却不知道那是无知者无畏。

    到如今30多岁,有了家庭,有了孩子,父母也年迈了。经历过职场的起起伏伏,也经受过人生的风风雨雨。现在开始畏惧死亡了。之所以畏惧,是因为不舍和不甘。已经拥有的一切不舍放弃,尚未实现的规划当然不甘。

    说到底,为何畏惧死亡,无非也就是这两点。我们多年的努力,获得一些物质和精神上的成果。这些成果,我们不舍得放弃。因为时间安排和精力投入的原因,尚有一些规划没有实现。这些没有实现的,当然不甘心。(当然,另外还有一点:对痛苦的逃避。死亡难免会经历痛苦,这是自然规律,在此略过不谈。)

    不甘,是因为有一些规划没有实现。为什么没有实现?是因为付出的努力不够多,还是因为选择安排适当?关于努力,需要自己选择,自己投入,自己负责。关于选择安排,其实可以参考吴军老师的方法:把人生重要的事情列一个清单,从最重要的开始做起。人生那么多重要的事情,可千万别把重要的事情留在后面,这种不甘会非常巨大的。

    在判断事件重要性时的时候,可以把眼光放得更长远。当把时间维度拉长到生命那般长时,对于事件的重要性,我们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判断。同时,随着时间不断推进,我们眼界不断开阔,对同一件事情,也会有不同的判断。生命本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也需要动态排序。

    不舍,是对已经拥有的不舍。不论拥有多与少,我们都会有不舍。但是,大自然的规律如此,人生就是赤条条来的来,赤条条地走,什么也带不走。再多的不舍也必须舍下。但换个角度来说,其实我们所拥有的最宝贵和独特的不就是人生经历和感受吗?这些是永远不消灭的,永随我们的。

    关于死亡,没有谁不畏惧的,到今天,我比以前更畏惧了。惟愿保持学习、保持思考、保持努力,找到人生中重要的事情,努力去做好它,让自己的人生尽力、尽兴、不留遗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见识》 读书笔记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crv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