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的路上,我会走路、听歌、逛街、逛书店。
很多时候骑着电动车,有时候会走路,走路的时候会听歌,更多时候会听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因为走路的概率小,每周能在下班路上听一夜的节目,多的时候也就是3节。
路过的几家衣服店,我会进去看看当下流行的衣服,遇到喜欢的,毫不犹豫就买了,因为没有时间逛街,逛街也是很浪费精力的一件事情,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已经从我的兴趣和习惯里消失了。这时候,多了花几百,少说也得花一百左右。
路过食品店或者饮品店的时候,会忍不住吃晚餐或者喝奶茶,延缓回家的时间,再多点时间看看街上的人群,懒懒散散看看体育场各色人的动感和积极态度,将自己的脑袋归属于自己。这时候,会花至少20元以上。
偶尔会路过一个书店,旧书店,名字叫做“惠源书屋”。体育场的对面,对着来来往往蓬勃的人群,他们打篮球、跳广场舞、跑步、走路,或者去健身馆、游泳池,却鲜少有人光顾这个不起眼的小书店。所以,无论你大多数无视它,或者偶尔进去转转,狭小的三排书间的过道绝不会拥挤,反倒与体育场对立起一股微薄的安宁的意味,既是人员稀少的安静,也是书本的沉静。老板娘偶尔听着佛经,偶尔点着檀香,更多时候在做着家务。
书大体分为两种,一种给学生看的,各类课本、课外书、练习册、网络小说,整整齐齐码在门口周围。还有一种就是各种古董书籍,有文学类、经济类、历史毛选类等等五花八门,看起来光顾的人少的可怜,常常隔好久过去,那几套晦涩的古文或者毛选时代的书籍依然待在原地,甚至长久地住在书店最里面的高层书架上。
我从单位到家里的路很短,加之小县城本来也没几个书店,所以只有这一个书店来回路过,陈旧的店面、陈旧的纸张味道,我只好勉为其难地偶尔去光顾一下。虽然是旧书,也是蛮有惊喜的,一目十行扫过去,发现过钱钟书的作品,张爱玲的较早版研究,或者一些自己尚未读过的文学名著。老板娘对于书价格的区分大概是这样,八十年代前出版、出版社经典、看起来名气大又很有学问的书籍,多在30元以上。近期看到了余华的散文《音乐与文学》,递给老板,她10元就卖给了我,心里意外又惊喜,给钱的时候就觉得老板送给了我宝藏。回家翻开一看,果然是余华近20年左右的作品,翻开第一篇就让人拍案叫绝,直入心底。
在堪称一地鸡毛的年纪处境里,为父母孩子、为工作,日夜滚滚向前,鲜少能够留给自己安抚荒芜内心的时间。工作给我安身立命,家人给我遮风挡雨,餐饮店让我果腹,衣服店让我看起来体面,唯有下班路上这个不起眼的小书店,在这偶尔挤出来的归属于自己的时间里,用陈旧的经年的书本味,满足内心的小小渴望。
我就是这样陆陆续续淘到自以为的一点宝贝,尽管带回家没有时间翻开,摆在手边,也算是慰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