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逆袭的青春,高考也可以拍得这么热血
相对于国内青春片盛行的早恋、暴力、性启蒙甚至堕胎,认真准备高考,每天都在为着一个“可能”,日复一日地努力,更接近大多数中国学生的日常。那些轰轰烈烈的青春,或是年华中美丽的一瞬,或干脆就是少年少女们的意淫,美丽,而虚幻。在我们的影片中,因为这些元素的刺激性,而变得铺天盖地。
而《垫底辣妹》手法相当平实克制,却又于静默处,积蓄了巨大的力量。把人拉回那些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的日子,想起来路上的种种不平和尴尬。冷眼、嘲讽、忽视或者压力, 往昔种种袭来,却又那么真实。被孤立的体验,来自父母的压力或者忽视,老师的不信任,构成青春的底色。
好的观影感受,要么是让人觉得生活在别处,要么让人重新以上帝视角回望自己的人生。这部影片,属于后者更多。那些感动了自己的岁月,那些遗憾和不甘,统统涌上心头。如果当时,再多坚持一下就好了;如果当年,能遇到那样的老师就好了;如果当年,父母再挺自己一下就好了……可人生没有那么多如果,再来一次,谁都不确定自己会改变什么,放弃什么。可能你还会选择一路跌跌撞撞,但这部影片会让你不想浑浑噩噩。
二,正念种种,具体细腻,令人动容
第一个正面形象就是母亲。她总是坚定地站在女儿这国。在学校受到其他同学欺负,一言不合就转校;女儿受到老师的诱供时不出卖朋友,即使受到停课的威胁,也坚定地支持女儿;为了上补习班,每天晚上加班,却丝毫没有怨言,甚至只要女儿开心就好,对成绩什么看得很淡。这个简直就是万千少年心目中完美妈妈的形象。而之所以不觉得突兀,可能得益于导演的两场戏,一场是在儿子放弃棒球被父亲痛殴时,母亲的歇斯底里。当听到丈夫因儿子而感到羞耻时,一向隐忍的她爆发了。她心疼儿子背负着沉重的期待,每次上场前夜都会哮喘发作;她一次次因为大女儿的事被老师叫到学校,道歉求情,却从不觉得羞耻。一场是在向女儿解释为什么当初要嫁给丈夫时,她笑着说丈夫别看现在脾气暴躁却还是有颗火热的心,乐于助人。这也为女儿和父亲最后的和好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正面形象就是老师。他一方面想尽一切办法,站在学生立场,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习目标。一方面拥有过硬的知识技能。他对沙耶加说应庆大学帅哥多,他帮男生量身打造报复父亲的计划,他用忍者漫画里的等级来鼓励喜欢漫画的学生。
有几个特别令人感动的细节。他面对沙耶加的全错的答卷,都打上了对号,说她居然都填满了,说明有自己的思考,但是是错误的思考。而沙耶加第二次只答上一题,他便大大夸奖孩子的进步。
他对小男孩的母亲说“只要做就能做好”这种话不能乱说,因为潜台词是你做不好是因为你没做或者天赋不行。这个梗,在后来弟弟不打棒球时,从父亲嘴里也说了出来。可见次现象之普遍,荼毒之深。
包括不耽误沙耶加学习不带她玩鼓励他进取的朋友,补习社的社长兼清洁工、沙耶加的父亲、帮母亲分担家务的妹妹,一股巨大的暖流涌动着,推着女主,飞跃龙门。
三,这是烈酒,还是鸡汤
影片里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反面角色,就连对沙耶加恶语相加的老师,在最后也戏剧性地裸奔履行了承诺。
最立体的人物莫过于,可是细品味人物又有太多脸谱化、漫画化的感觉在,有种不真实感。更令人困惑的是,母亲的教育理念,在高二前,对女儿近乎堕落的生活方式的纵容,究竟是否应该鼓励?
而最严重的主题,是垫底能否考上全国第一。关于这个话题,我和朋友们展开过激烈的探讨。尤其是一些已经当老师朋友。按照应庆全国2%的比例,相当于我国的浙大、人大。如果要在一年中逆袭,需要相当的技术成分,以及巨大的努力。正常的情况是,持续年级持续20-30%,心态好,在高考时有个爆发。但我们不能寄希望于这一点。更不能让孩子们觉得,那高二以前就让我们任性玩耍吧。
四,类似推荐影片
《死亡诗社》
《面对巨人》
《风雨哈佛路》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的青春片,豆瓣上8.1的高分名至实归,值得每一个学生、老师、家长静心观看。可能你会不相信、不认同,但是你不能否认,你会被它感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