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
1.需求金字塔的最底层是生理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睡觉、休息,但家长们往往最不会表达的就是对休息的需求。
孩子的作息打乱了父母的作息,所以父母产生焦虑:怎么还不睡觉?怎么还不起床?
告诉孩子:亲爱的,我需要休息,所以请你……
家长不是超人,不是金刚不坏的,对孩子坦承我需要休息,相信孩子会理解.
坦承内心的需求更有爱,更容易得到理解。先爱自己,再寻求孩子的合作。
2.安全的需求:人生安全、健康保护、自我空间,需要感觉到自己是安全的
孩子做了某种有危险的行为时,如拿着剪刀或者爬上了桌子。
暴力沟通斥责孩子: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你怎么能爬那么高?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能那么做!威胁孩子:如果你再这么做的话,我就……
表达自己的安全需求(非暴力沟通):宝贝,你刚才那么做的时候,我好担心啊,我好心疼啊(我需要不那么提心吊胆)
3.社会需要:归属意识、友谊、爱情、需要与伴侣的连接
需要被聆听、被理解、被接纳、被听见和看见,需要有一个圈子。
父母如果把孩子当做自己情绪的容器,把所有被理解、被接纳的需求都压在孩子身上,就是一个错误的原则。父母的这种需求应该从朋辈身上得到满足。
4.尊重需要:自尊、承认、地位,羞耻感背后有被尊重的需要
父母在育儿过程中,有被尊重的需要,需要表达出来,孩子也一样需要得到认可和尊重,感觉到价值感。游戏成瘾的孩子往往是因为能从游戏里得到尊重和荣耀。
当你评判我、嘲笑我、指责我的时候,我感觉到了羞耻感,这个羞耻感的背后是一种需要:被尊重!
人一旦感觉到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的时候,内在的动力自动就会出来。
5.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发展和实现
前四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产生自我实现的需求,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真善美。
满足自己基本的生理需求(吃喝拉撒睡)才是爱自己的开始。
当父母感觉到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时,要表达出来,先照顾好自己,然后才能照顾好他人。(只有坐在马桶上的十分钟才是属于自己的。)
很多时候我们按照外在的标准去选择妻子或者丈夫,却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时间久了,空洞的夫妻关系自然也会影响到孩子。
自我检测一下,了解自己的哪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很多时候,情感的创伤都是来自于第三个层次的需求(爱与归属感)没有得到满足。没有这些基础,没有感觉到爱,没有被尊重、被接纳、被理解,我是很难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关爱他人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就不会产生。
我的需求有没有被满足呢?
二,如何带着愛的意图去和别人相处
如何带着爱的意图与人相处呢?
首先,在不侵犯他人边界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吃好睡好,让自己感到安全。找到自己对爱与归属感的需求,不自我攻击。不是要找一个人来爱自己,而是要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成长来看到自己、理解到自己。
想要别人爱自己,首先要自己爱自己,看见、听见、理解自己、探索自己,满足自己的这些基本需求,而不是找一个人来爱自己:你是我的……所以你应该……
第二,看到他人的需求
要钱的孩子也许是要爱,胡搅蛮缠的孩子也许需要的是陪伴。
孩子可能从父母那里学到了不健康的表达方式:我需要被关注到,但是只有惹出事情的时候才可能得到,那我就不断制造出事端来。
比方说留守儿童需要父母陪伴,但只有老师请家长时才能见到他们,那就想办法让老师经常请家长。
第三,尽可能满足他人的需求
我看到了你的需求,但我不一定能满足你。
别人的需求也许只是让我倾听他、理解他。你需要我陪伴你,但我需要休息,所以我们可以协商。
第四,无法满足他人需求时,直接告诉他。
三,依赖共生关系
母子关系是最常见的依赖共生关系,父母为孩子还赌债:如果我不管,他就完了。
两性关系里有女人为了拯救丈夫解毒而自己吸毒。
每一个上瘾的人身边必定有一个不断为他收拾烂摊子的人。那个拯救者赔上自己的人生,可能是对自己的价值没有信心,把对方当成实现自我价值的对象。
女性为什么更有牺牲精神?因为从小被肯定的少,价值感低,更需要找到自己的价值。
四,动画——同理心的温柔力量
同理心不是居高临下的“我很同情你”。
共情是从他人的角度去看事情,承认他人角度看到的事情就是他们的真实。
如果我们不是把从课程里学到的东西先用在自己身上,而是用在别人身上去纠正别人,其实是无效的。
很多学心理学、宗教的人,为什么越学越令人讨厌,因为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当成武器去攻击别人。
和孩子共情要求我们必须活在当下。如果我们没有活在当下,总是想着应该做点儿什么来缓解,就会焦虑,就会做不到共情。
如果不共情,不管你任何的道理,学再多的方法,技巧,只要没有活在当下,就一点用也没有。没有在当下共情,就没有连接,没有愛。
没有对当下的共情,就没有愛。
五,爱与慈悲的冥想
能解决问题的是爱与慈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