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入门感言

作者: 湖畔渔夫 | 来源:发表于2018-08-03 09:23 被阅读177次
    五律入门感言

          学作律诗,久有设想,成为现实,还在今年。除了必备的《诗词格律》《唐诗三百首》《佩文韵府》《瀛奎律髓》之外,另外购置了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选集和《全唐诗》《唐诗汇评》等书,并且反复阅读《红楼梦》有关“香菱学诗”的细节。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算是对五律有点入门。这里说说我的点滴学诗体会,请诗社的老友批评指教。

          其一,押韵。我主张作五律一定用“平水韵”,且不要含糊。虽然“词林正韵”“中华新韵”等有诸多方便,也有当今专家推荐,但不宜使用。我以为,学诗取法乎上,律诗以盛唐中唐为妙,尤其五言律诗,王维和杜甫,他们的作品才是我们的范本。而唐人试律,终究以平水韵为尚,我们学诗,自然宗师此一韵律。虽然王力教授认为用韵可以“适当变通”,但我以为,那是学成以后的事,初学只能亦步亦趋。此外,当着我把平声三十个韵都试用过来一遍以后,发现七虞八齐的确不好用,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仄声字韵,读来非常别扭。当然,可以选择的韵实际上很多;所以,我们可以尽量避免用七虞八齐韵。适当地选用宽韵,是我们初学者较好的选择。

            其二,对仗。我以为,五律的颔联颈联对仗即可,不必首联尾联都来对仗。这是因为,既然五律首句第五个字不必在韵,再去追求首联对仗,似乎有点多此一举。虽然唐人有少数五律做到了首联对仗,但多数诗首联不去对仗。而尾联假如也去对仗,就有点“话没说完”的感觉,全诗读过以后,似乎还是觉得无法结束。追求对仗中,容易出现的明显差错就是词性不对,动词名词化尚可理解将就,而有时则是名词对了其他词性,就属于不工;此外,就是所谓“合掌”现象的出现,上联与下联的意思非常相近,没有达到对仗的效果,亦属于对仗不工。至于排律的对仗,我还没有作过,无法体会。对仗的难处,的确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不过,多去实践实验,或能逐渐熟悉。

          其三,平仄。根据《诗词格律》的说法,五律的平仄,实际上也就是两种形式,一为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为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值得注意的是,王力教授特别指出,这两种形式中,都有可平可仄的用字,这是他总结唐人律诗的结论,自然不必怀疑其权威性。不过,我初学五律的体会是,最好严格按照上述两种形式去合平仄,既不可苟且,也不必太在意“可平可仄”处,久而久之,这就养成严格的习惯,随手即可作出谨严的律诗来。当然,富有才华的吟者可能不以为然,“不必因词害意”,成为这些人经常说的话。不过我倒是觉得,从以律吟诗到自然而然,脱口而出,需要一个过程。有才华的吟者,可能时间短一点,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其四,结构。学作律诗,无论咏物或者酬人,都有一个结构安排问题。一般律诗是取“情~景~情”的结构,大体上首联兴发于情,颌联和颈联着力于景,尾联再回归于情。也有唐人如王维孟浩然,注意致力于颈联写景,更容易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但从整体上看,首联兴发拟旨,颌联排铺陈设,颈联深化扩展,尾联收宫点题,或当是不变的律诗结构。唐诗虽然不重视说理,但也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之类名句,道出了世间的真理。所以,我们想要以诗说理,最好还是学习唐人,在颌联和颈联两处说理,而不必落到首联或者尾联去。否则,往往会产生干枯的感觉。另外,尾联往往偏弱,点不出题来,这也是我初学五律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何在尾联收好宫?成了自己经常感到苦恼的事情。

            其五,炼句。诗虽然是语言艺术,但却与散文随笔小说之类大不相同,它需要在极小的篇幅里营造出画面来,并且需要“有意味的形式”去构筑出艺术意象,因而,洗练乃至凝练的诗句,是律诗成败的一个关键所在。有时,我们作了一首诗,感觉押韵对仗平仄都不存在问题,但总觉得诗味偏淡?什么原因呢?主要还是炼句不够,缺少给人心灵以冲击力的诗句,或者说缺少诗眼。我自己的体会,用好动词,是个关键。唐人贾岛有“僧敲月下门”的逸事,就是把“推”改成了“敲”字,让整个诗句活起来了。我自己写过“苍茫遮野趣”的句子,一个朋友帮我改成“苍茫遮野望”,就是一个动词“望”字,就让呆板的诗句活泛起来了。另外,首联的第一个字,往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人喜欢用“独”、“一”或者“不”字,标举出超越的情怀,我们开始学诗,往往无法用好这个首联的第一字,显得全诗很是平庸。此外,叠字的使用,也是非常必要。如“漾漾”啊,“澄澄”啊,“悠悠”啦,“潺潺”啦,等等,都使得整联的节奏感得到强化,读起来更加流畅。当然,叠字也不宜用的太多,否则就有失庄重,显得活滑,影响全诗的艺术效果。炼句之难,无法与人一一道出。古人说是“三年得两句”,为了一个字而捻断三根胡须,也许有点夸张,但是,一首诗为了炼句而反复推敲,的确是常有的事。一般而言,能够在炼句上获得成功,学诗也就有了成熟的希望。在赋诗炼句这方面,我们与古人的差距,实在是太大啦!

            其六,诗中有画。自从宋人苏轼发掘出王维“诗中有画”的特征来,大家都非常看重这个特征,并且以为这就易于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当着我写出了数十首“诗配图”或者“诗配画”之后,感觉达到“诗中有画”这种要求,固然并不容易,但是,我们也不必太拘泥于“诗中有画”的说法。因为画卷毕竟还是静态的,虽然有线条色彩构图,但画中缺少流动性,缺少音响效果。所以,我们作律诗除了讲究“诗中有画”之外,更要重视诗里的流动和音响效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的确是“诗中有画”,线条、色彩和块面都很明显;而“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就不完全是“诗中有画”,而是蕴含着比画面更为丰富的内容,有流动性和音响效果。所以,诗歌意境的达成,不仅仅是“情景交融”,还应该有更多的丰富内容。

            其七,读与写。我以为,学诗固然需要交友与远游,需要苦思冥想,反复推敲,但更需要阅读,特别是需要阅读唐人的律诗。那些诗不仅是唐人情感的流露,更包含着人类共通的情感。唐诗之山水、田园、边塞、宴饮、送别、咏叹,至今仍是如此。我学五律这几个月,把唐人的五律读了不少,甚至可以说,大多数五律我都找来读过来了。这才大体了解,唐人的五律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宗法唐诗?所以我以为,学律诗应该六分阅读,四分吟咏。这样以来,或许也就能够实现“不会吟诗也能吟”了。事实上,唐人诗中的明月、晚秋、落日、晚霞、举觞、挥别、流水、孤舟、春英、落红、雪夜、蝉鸣、犬吠、朝霞等等意象,我们至今仍在使用,仍有审美价值和趣味。当然,今天的边塞不同于以往,今天的驱车、网游、飞行、街舞等等,在古人那里的确是没有的。

          我本是个愚昧无知的人,大半生为他人作嫁衣裳,为稻粱谋,蹉跎岁月,读书不多,思维迟钝,更缺乏才情。学作律诗,是贾维海虹老金诸兄鼓励鞭策下进行的,也仅仅是半年的时间。这里把点滴体会报告与各位同窗诗友,以供各位老友笑谈云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五律入门感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cty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