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抄书:阅读的立足点

抄书:阅读的立足点

作者: FrancisTsai | 来源:发表于2022-09-13 20:59 被阅读0次

    日常生活和工作离不开阅读。现代社会流行手机阅读,虽然篇幅短,但我们仍希望准确理解文字背后的意思,这就需要接受科学阅读方法的基本训练。

    西方最新的诠释学为我们提供了阅读的可靠方法。所谓“诠释”,就是合理地解释一句话、一段文字的意思,让我们更好地理解。

    阅读文本首先应有“立足点”,即选择某个特定角度切入文本,避免只在文字表面打转。阅读一般有三个立足点:传统、个人和文本

    一、传统
    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我们使用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均受到自身传统的影响。

    中国文化与孝顺密切相关,而西方并没有专门一个词可以准确表达“孝顺”的内涵,一般使用两个词来形容:一是强调子女对父母的“顺从”,但中国人心目中的“孝顺”,除了顺从还有尊敬、爱慕和保护父母的意思;二是类似宗教信仰的“虔诚”,然而在中国,子女与父母之间有亲密的情感,完全不同于宗教的虔诚。

    同样的文本,由于阅读者自身的文化传统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理解。阅读古代经典,“传统”是很好的切入点。

    二、个人
    每个人都会从个人经验的角度去理解文本。前文介绍了英国哲学家培根打破四种假象,第二种为“洞穴假象”,即每个人都像生活在洞穴中,受到环境、风俗和教育的制约,习惯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好似井底之蛙,无法看到事物的全貌。如果能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则会尊重他人的不同经验,这样反而可以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在学校开会时,当有两派因不同意见争论时,我的一位同事常说:“你们听我说,我最客观。”大家都笑了,说自己最客观,这句话本身就不太客观。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最客观,最公平,但每个人都意见一定有自己的立场,不可能完全客观。

    西方人非常崇拜苏格拉底,柏拉图在《对话录》中记载了不少苏格拉底与别人的讨论,但很少有结论。他常常从追问“勇敢”之类的词的定义开始,请大家分别谈谈自己的理解。在对话中,一定会出现正反不同意见,综合各方意见的合理之处,可以向上提升到“合”的更高境界,由此发展出辩证法。

    三、文本
    “文本”即文章本身,也就是中国传统学术研究中“以经解经”的原则。

    比如,如何准确理解《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呢?“学而时习之”涉及“学”“时”“习”三个概念。现在我们常把“学习”两字连用,然而古代“学”是“学习”,“习”则指实践,属于行为范畴。

    最重要的是对“时”应当如何理解?很多学生不喜欢孔子,是因为老师教书时常按照朱熹的解释,将“时”理解为“时常”,全句解释“学习之后时常复习”,再加上考试,学生们肯定高兴不起来。

    正确的方法是“以经解经”,讲《论语》中出现“时”的地方全部汇总,共11处,可分为两种用法:一指“适当的时候”,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要考虑时机是否恰当,这涉及判断时机的智慧;二指“春夏秋冬,四季四时”。没有任何一处指“时常”。

    因此,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解释为“学习任何东西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较为合理。无论是学习文学艺术、科学知识还是为人处世,学习之后,遇到合适的机会,就要亲身实践,这会让我们理解更加深刻,应用得更加娴熟,能力不断提升,心中自然充满喜悦。

    阅读要有立足点,传统、个人、文本三者不可偏废,如此阅读才能减少误解。

    456.jpeg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抄书:阅读的立足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cwh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