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近五年,才开始认真的重新定义自己对于朋友的认识。随之而来的,是朋友圈的急剧缩水。
五年前,我四十五岁,刚从从事了二十年的最喜欢的职业主动离职。离职不是受了什么刺激,只是感觉曾经喜欢的,已经开始影响了我本质的生活,慢慢成了鸡肋。重新定义朋友的概念,也不是受了什么刺激,而是离开了原有的社会圈子后,对自己的朋友定义感到羞愧,很想抓紧后面的时间,让自己这辈子,还能留住几个纯粹的朋友。
少年青年时,朋友重于一切,甚至超越家人。至今留存的不多的几个觉得可以交一辈子的朋友,基本都是那时候的遗留。
等工作了,走上社会了,就觉得进入了一个朋友遍天下的时代,似乎也唯有如此,才能支撑起自己的豪情和雄心,才能在社会化的生存中,让自己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
那时候的朋友都是怎么来的?
喝过几次酒,就可以是朋友了。
互相帮过忙办过事,就可以是朋友了。
朋友介绍的朋友,当然也可以是朋友。
豪爽大方的,一定是朋友。
有求于自己又很会来事的,也应该是朋友。
一切熟人,原则上都是朋友。
有求必应的,怎么都必须是朋友。
至于有能力有能量有地位的,只要熟起来,那就一定是朋友。
至于和自己利益相关的,迟早会用上会有交集的,一定也早早的想办法成为朋友。
大家都很习惯,大家都是这样。虽然只要自己一有变动,朋友圈就会随之调整,但所有人都觉得理所当然。
电话不断,信息不断,酒场不断,邀约不断,如此,才应该是一个拥有众多朋友的社会人的最佳生活状态。
可如果你停下来,你开始无所求,你放下一切的利益关系之后,会怎样?
对我来说,重新定义朋友的概念,就是预知了结果:离职一年,朋友圈里的朋友销声匿迹了九成。
顽强存在的,除了那几个发小,剩下的几个,都是对自己一无所图的人。
朋友圈中,从三四百到十,就是从价值到情感,从表面到内心,从噪杂纷乱到愉悦安心的朋友确定的过程。
什么是朋友?朋友应该是除了家人亲人之外,最让人信任安心的第三种可以维持一生的社会关系,不说可以托付生命之类的话,起码它也是另一种接近于亲情的存在。共同兴趣,共同爱好,共同经历,共同价值观,这一切,都让一个朋友可遇不可求。
就因为信任,就因为舒服,就因为情感,就因为懂,就因为相同,就因为无所求,这样的,才应该是朋友应该有的样子。
你不说,他知道。
你需要,他就在。
你伸手,他就能握到。
还有时间,认真的把握几个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