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假期没什么,仍然可以照常共读的,但是事实并不像想得那样,由于各种事情太多,又特别劳累,就停了四五天没有参加。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没有坚持下来,没有一丝愧疚感。这是不是进步呢?这几天没有共读,也只是没读文字而已,我时时刻刻在觉察自己,在做功夫,所以也有些进步。
今天共读的是《答南元善》。南元善罢免官以后,给阳明先生写了一封信,信中都是写自己为问道而高兴,急切学习,恐怕自己最终不能成为圣人而忧,没有一句提到自己得丧荣辱,这让先生特别赞叹:如果没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志向,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
施邦曜先生评论说:君子学问,只是自得,一物不着,无物不有,便是如天如渊境界。若有待于物,将得丧欣戚,爱憎取舍,役役纷起,以夺吾心。“也就是说,君子的学问,只是为了自己,为了提高自己的德性,不着于任何一物,最后是达到如天如渊的境界,而无物不有。如果是有私心杂念,挂碍物欲,各种爱憎、得丧都起来了,自己的心就丢了,各种的痛苦烦恼都来了。这让我想起,一段时间来,自己总是对公婆、父母们的相处方式有看法,总认为他们这个不对,那个该改,总想帮助他们,甚至改变他们,可是有没有合适的方法,因此很是烦恼。我这种烦恼是不是自己有了爱憎呢,道德经不是说,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吗?看来我以后,要在看待他们的时候,去掉自己的偏见,不要有分别,有区分,不要想着帮助她们,如果那样的话,我就视自己为君子,视他人为小人。
回到这篇文章上来,这篇文章主要针对南元善罢官一事,谈了历代高抗通脱之士看似捐富贵,轻利害,实则去彼取此,有待于物以相胜,最终忧愁悲苦还会随之而作。如果真能捐富贵、轻利害,将会快然终身,无入而不自得。
因为有道之士,当真的良知清澈时,昭明灵觉,圆融洞澈,廓然与灵虚同体,这时无一物能成为障碍。良知本是聪明睿智,宽裕温柔,发强刚毅,斋庄中正,文理密察,本自溥博源泉而时出之,本无富贵可慕,本无贫贱之可忧,本无得丧之可欣戚,本无爱憎之可取舍。不能大致良知时,耳不能听到真实的声音,则不能聪,眼睛不能看到真实的东西,则就不能明,心不能反思和觉察,又怎能有智慧?怎能宽裕温柔?怎能发强刚毅?怎能斋庄中正、文理密察?又怎能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所以凡是慕富贵,忧贫贱,欣喜得丧,爱憎取舍之类,都是遮蔽良知之体,窒息良知溥博之用。这就像眼中有了沙,耳中有了木楔,以去之为快。所以有道之士,对于对于富贵贫贱之类,就像洗眼中沙,拔耳中楔,那些东西对于他们就像飘风浮霭之往来变化于太虚之中,而太虚之体,固常廓然而无碍也。
总之这篇文章,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去一份私欲,存一份天理,恢复良知状态,无入而不自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