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享‖《在细雨中呼喊》

作者: 尘清寂人 | 来源:发表于2023-01-18 15:41 被阅读0次
前序:

余华曾在本书的自序中说:“作者的自序通常是一次约会,在漫漫记忆里去确定那些转瞬即逝的地点,与曾经出现过的叙述约会……和一个家庭再次相遇,和他们的所见所闻再次相遇,也和他们的欢乐痛苦再次相遇。”其实我觉得一个读者读完一本小说后的回顾思考也是一种相遇——与书中的人物相遇,他们已宛然成为了我的朋友,在我内心深处深深烙印。回顾这部小说时,我依然会被他们感动,依然会对南门这里发生的故事感慨。

梗概: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开叙述,讲了“我”作为孙家的二儿子孙广林从小被送去过领养生活以及最后回到家乡期间的故事。

️思考:

1.手法

①:对时间的分散化叙述

结构凌乱,时间分散,是余华这部小说独有的风格。一会儿写这儿,一会儿写那儿,让人感觉写法随意,实则不然。余华通过将时间打乱、分散,体现了回忆的特点,“西一榔头东一棒槌”这句俗语来形容人的回忆最为确切,并且这种手法也贴合了本书的一大主题——时间。

②:对故事的荒诞化处理

我之前对我的朋友玩笑般地说:“读余华的书我已经做好了主角团全部归西和故事惊悚离奇的准备。”这样一句玩笑话,确实是余华的真实文风,不论是他前期的先锋主义文学(如《现实一种》)还是后期的现实主义(《活着》等)都有着这样的特点,而本书《在细雨中呼喊》作为先锋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点,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记得我第一次读余华的书时,我不明白为什么故事那么荒诞离奇——小孩会因为暴饮暴食而撑死,有人为了生活会去卖血,死后的世界竟是这般模样……渐渐的,我才明白,这是一种高明的写作技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都是一些稀松平常的事情,并且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好奇心也慢慢被磨灭,以至于这些事情不能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慢慢地不会去像小时候一样问这问那,对于生活,我们已然麻木,可我们不知道,很多道理都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等待被发掘。于是,余华将平时稀松平常的故事加以夸张化、荒诞化、陌生化让我们开始用心地去重新审视这些事情,以引发我们的思考。说到这里,我便回想起同样将这种手法用得出神入化的一部作品——《百年孤独》,他讲述了在南美洲一个叫马孔多的地方,布恩迪亚家族百年来的风风雨雨,作为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他将故事陌生化、魔幻化,是我们初读感到“不适应”,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引起我们的思考。这让我想起余华老师曾说《百年孤独》对他影响很大,也许说的就是这个吧。并且这个手法在余华早期先锋主义文学和后来的《第七天》等书中也有体现。

③:对人性的放大化观察

其实对故事的荒诞化处理就伴随着对人性的放大化观察。情节的发展,靠的是人物的行为,而人性的需求便是驱使人物活动的动力源。刚刚说到对故事的荒诞化处理能引发读者思考,那么让读者思考什么呢?大厨子总不能将方法交给徒弟而不给食物材料吧。思考的便是人性。原因便是上文对人物活动与人性关系的阐释。种种手法,让书中人物的人性心理一丝不挂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可是,小说人物是个三棱镜,一面是他自身,一面照射了社会时代,一面照射了读者自己。所以接下来,让我们讨论本书所表达的主题。

2.主题

①:存活于时间之中的生命

“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田野、街道、河流、房屋都是我们置身时间之中的伙伴。时间将我们推移向前或者向后,并且改变着我们的模样。”这是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生命本身是强大的、浮夸的、无敌的,可置身于时间长河里的生命又是短暂的、无奈的、平凡的。余华很擅长写死亡,有人平静地离去,有人则是充满黑色幽默的荒诞离去,有人则是一生风光,到头来平凡离去。这时我又会想起《百年孤独》,不论是老主人何塞.阿尔卡蒂奥还是奥雷里亚诺上校等等,不论生前多么风光,最终却也是那么渺小的死亡。人死了,就像一粒石子落入湖中,有的默不作声,有的轻轻泛起一阵儿涟漪,最终又都归于平静。“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百年孤独》;“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在细雨中呼喊》。

②时间长河奔流不息,我们该怎样活

是的,我们的生命在时间长河里显得沧海一粟。可我们宁愿这么不甘吗,抑或说我们便可以因此消沉吗?

想了解一部小说的独立思想,一定要先了解此书作者的整体思想。也就是说一部小说的思想存在于这个作者的大思想之内,而这个作者的大思想又分散在各个作品里。他们组成了一张思想网,其中每一个独立思想都是这个作者整体思想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说作品是要合起来看的。那么这时候我就想起了余华的另一部著作——《活着》。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或许生命总有消失的那一天,或许一切毫无意义,但你都不能质疑“活着”这个持续性动词的意义!“活着”这个词的力量不在于攻击、爆发,而在于忍受,活着本身就是一件伟大而有意义的事。所以说,不论世界怎样,活着便是真理。“也许明天我的手脚会被折断,但我的衣领仍然笔挺!”——亚里士多德。艾比克泰德说:“对于可控的事情,要保持谨慎。对于不可控的事情,要保持乐观。人只能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你要接受这个事实,并且以乐观的心去应对这一切。”

最后,我想用罗翔老师的一句话结束此次书享:“人要做到不清高、不矫情、不抱怨、过好每一天,演好当下的剧本,朝着心中的那个标杆去前进!”

相关文章

  • 书享‖《在细雨中呼喊》

    前序: 余华曾在本书的自序中说:“作者的自序通常是一次约会,在漫漫记忆里去确定那些转瞬即逝的地点,与曾经出现过的叙...

  • 老公为我赋诗一首之十八

    在细雨中呼喊, 旧世悲催, 岁月悲戚。 在细雨中呼喊, 人性百态, 生活百变。 在细雨中呼喊, 情随时移, 爱因时...

  • 在细雨中呼喊

    我不再装模作样的拥有很多朋友 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 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

  • 在细雨中呼喊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 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 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

  • 《在细雨中呼喊》

    书中以第一人称“我”,从孙光林的角度阐述了他从六岁到二十岁的感受和记忆,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六岁左右的记忆是模糊的...

  • 在细雨中呼喊

    003-2018年4月第1本书《在细雨中呼喊》 读这本书勾起了我小时候的很多感受。成长过程中的无知、孤单、虚荣、恐...

  • 在细雨中呼喊

    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 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 -余华 也许冷雨悲伤逆流成河的故事 终被时代曲折冲洗过 成为...

  • 在细雨中呼喊

    这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它的结构来源于对时间的感受,也是本书作者与书中人物的约会。在这本书中我找不到人性的善,也许只...

  • 在大雨中呼喊

    我确定,我不再喜欢下雨天。 连绵不绝的阴雨天气,让这个世界变得压抑,无时无刻不在消磨我的意志,最后连叹气都变得慵懒...

  • 在细雨中呼喊

    我同绝大多数人似的走到了青年时代,头脑与精神似山野般青葱繁茂的一段,老者对我们羡慕,幼童又满心期望,然而这些描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享‖《在细雨中呼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dat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