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梗概:
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的故事。她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梦想着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两度偷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
️思考:
①.批判的到底是什么?
毛姆曾评价福楼拜“既是现实主义,又是现实主义”,可《包法利夫人》这部作品,除了语言,无论是从主题还是内容来看,都是一部毋庸置疑的现实批判主义小说。那么,既然有批判,那批判的到底有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曾一度有两种说法。
一、批判的是像艾玛(包法利夫人)这样贪婪、沉溺于幻想不切实际的一类人。
不错,单从内容上来看,艾玛便是一位完完全全的反面形象(当然略有正面,但主要为负面),她从小接触修道院的贵族生活,经常偷读浪漫的爱情小说,向往浪漫的爱情这个种子,自幼便在艾玛的心里萌生了。后来她与夏尔结婚后,发现夏尔性格的现实、平庸与无聊并不能满足于她对爱情的幻想,于是艾玛开始偷情,背叛了丈夫,最终在乞丐的歌声下死去了。其实深度分析,会发现她的一切不满足都是由于她不会调节浪漫与现实的反差。(这里我想起了《荒原狼》里的主人公哈利,他便是一个不会调节人性与兽性的人格分裂者)她憧憬的浪漫过于虚幻,而她所拥有的爱情有极其现实,她到底是一个不切实际、沉溺于幻想的人!作品往往会反映时代与社会。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是一个人吗,绝不是,她是当时社会里大多数人的缩影。所以要分析艾玛的形象,固不能避开时代社会。大革命塑造了贵族化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的精英阶层完成了新旧贵族的融合集体,体现在大地主 大金融资本家等等掌控的社会经济,加剧了经济的不平等,而贫苦阶层的社会状况未有任何改善。这种巨大的贫富差距使社会呈现出嫌贫爱富的景象(无独有偶,不仅法国,当时整个欧洲都处于这种困境)中产阶级等普通家庭本就容易产生对贵族生活的向往,且革命伴随着思想进一步发展,人们常常一谈话就是歌德、哈姆雷特,一娱乐就是歌剧院、舞会,可一生活又是柴米油盐。尤其是对于没钱的中产阶级,他们很容易因为这些思想而变得空洞迷惘。他们“一边在地上拾便士,一边望着月亮”,这种社会现实讲他们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形成了在精神上非黑非白的孤立状态。总而言之,包法利夫人也是个病根社会下的可怜的人。所以说,他并不是批判艾玛这样一个可怜虫,而是婉转地讽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
二、第二种猜想便是批判浪漫主义。
艾玛生于浪漫主义,最终也因浪漫主义而死。所以是浪漫主义的错吗?并不是!其实我的话没说对,应该说包法利夫人死于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之中。要对比两样事物时,一定要让双方达到纯净状态,例如你总不能让一个背着满身家当的瘦子与胖子比体重,其结果一定是不正确的。那么,用一个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去比现实主义,这也不是荒谬绝伦吗?所以本书并不是批判浪漫主义,而是批判不切实际的、虚幻的浪漫主义。
②书中之道
以上这两种说法便是至今最权威性的解读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名著之所以经久不衰,一是因为他的主题跨越了年代,反映的是人类整个历史长河中一些永恒不变的东西,一方面则是一本书可以有多重理解。正如我从这本书中读到了一种类似“中庸”的处世观点与生活方式。其实,写“反差”的书很多,例如《荒原狼》里主人公哈利人性与兽性的反差,由于他不会调节,所以起初的他无法与人交往,他既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又不是一匹完全的狼,他将自己封锁在了一个孤立环境,他是一匹寄居在人类世界的荒原狼!(读这本书时我想到了电影《绿皮书》里的黑人博士),还有例如汉庭酒店的老板季琦读《月亮与六便士》时,也读出了我们一定要“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可以伸手够到六便士,可以抬头望向月亮。
所以,我从书中读到了中庸的重要性。能够调节中立自己心里集体无意识杂念与心中所生的至善至美,乃是人生一大智慧,可真正的智慧不是清谈。
所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书中觅寻至理真谛,与生活实践尚理至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