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刘润老师的一篇关于写作的内容,有一段文字是这样的:
刘润老师说:写作是一种表达,而不是表达欲。表达欲是难以克制的,想让自己把东西倾泻出来的欲望,心里装的是自己,装的是“我”。这么多年的经验告诉我,真的想要写好一篇文章,心里面装的不是“我”,而是“你”。
读到这几句的时候,想到了前几天在一个危机干预公益志愿群里做一个咨询案例训练的事情。
那是个危机干预个案的演练,也就是说来访者是我们的咨询师扮演的,不是真的来访者,但是她提出的议题也确实是自己的困惑。
我在里面是观察员的角色。
扮演来访者的师友提出的议题是自己总是在领导面前说话会紧张,演讲的时候会紧张,想要改善自己的这种状态。
干预师在走过该走的自我介绍、保密原则之后,进入了正式的咨询。
她说:我也有过这种情况,然后我走上了自我学习成长之路。然后她介绍了自己的学习心理的历程。
她又说:一般来讲,每个人现在的行为模式都和原生家庭和成长中的创伤有关系,你可以说说你在成长过程中的创伤事件。
来访者于是就讲了自己成长过程中感觉对自己影响很大的几件事件。
干预师并没有顺着来访者讲的创伤事件进行工作,反而看了看时间说,我们因为时间有限,这次就不处理这些了,如果您有需要,可以再拨打我们热线电话。
紧接着,她用剩下的时间讲了两个别人的案例来类比来访者的案例,最可怕的是,最后一个案例还是一个神经症的案例,而且她还屡次强调那个人后来成了神经症这个事实。
干预期间的50分钟里,来访者只说了自己的几个事件,其他时间都是在这个干预师在演讲。对,我说的是演讲,不是咨询。
我作为观察员,我好像看到一个老师,高高地站在讲台上,对着一个小学生侃侃而谈,在那里“自嗨”着。那一刻,她利用语言宣泄着她的情绪,表达着她的期待:这个事情你应该去报名一些学习成长课学习,否则,你只会越来越不好。
那个时候,我明显感觉到我的愤怒。
危机干预咨询工作,因为其特殊性,有别于真正的心理咨询,一般来说来访者来电只能进行一次干预的工作。正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只能就当前来访者的困扰进行工作,释放她的情绪,让她看到当下可利用的资源,不会去深挖对方的原生创伤。因为原生创伤出来后,它不是一次咨询就能处理好的,处理不好就相当于把一个人的伤口揭开但是却不给人缝合,很容易会造成二次创伤。
整个过程,干预师无视来访者当前的无助、忐忑的情绪,不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只是在宣讲着她的理念想法,着力于用自己的知识去改变对方。在那个时刻,她的内心装的只是自己,没有对方。
这样的干预师,永远走不到来访者的心里,永远不会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
所以,那些表达不是表达,是表达欲。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表达欲的人。
比如有的人规劝出轨男人的妻子:你千万不要闹,闹大了,这事对你也不好……;好友老公去世,安慰好友:不要难过了,你只想他的不好……;妈妈说教考不好的孩子:你应该像✘✘学习,你看他怎样学得,能考那么多分……
看上去他们是在安慰、鼓励,实则是在表达自己的期待和欲望:我希望你不要闹;我希望你别难受了,难受也没用;我希望你能成为我期待的样子……他们内心只有“我”,没有“你”,他们说出来心里感觉痛快了,可是丝毫没有顾及对方的感受,他们在表达欲。
文字也是一种交流的载体,当作者心中装着读者的时候,文字就像一个通道,让读者产生共鸣,和作者就会有一个精神层面的连接;当作者心中只装着自己时,文字就变成了一堵墙,阻隔了我们和读者的神会。
希望更多的人去真实表达,而不是表达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