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初心,影人见证
11月4日晚,首档非遗文化公益晚会《潮起中国•非遗换新夜》在电影频道及全网平台播出。
这是一场文化与娱乐的碰撞,全明星阵容携手非遗匠人,看大国匠心的潮流新起……
这是一次传统与当代的对话,手工技艺遇上潮流设计,以新的流行视野看待传承……
非遗的盛宴,文化的汇聚,聚焦“国潮”和“非遗焕新”两个主题,集合了艺人明星、非遗匠人、潮流设计师等不同领域的业界领袖。
通过跨界创新、明星守护的方式,传递传统文化复兴这一潮流趋势,并且验证着非遗文化对于消费的强大潜在助力。
消费只是一种行为,真正能让人们获取精神满足和愉悦的必然是审美与文化的加持。
伴随着文化自信,购买不再是单纯冲动的行为,新一代年轻群体对于“非遗”的消费不断升温。
据天猫数据显示,购买非遗物品的金额与人数翻倍增长,笔墨纸砚甚至变成“网红”产品。
非遗,是早已融入人们日常的一种生活方式,传递着智慧,也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习惯,表达着人们对于文化的认同。
可以很明显得感觉到,非遗逐渐频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从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到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非遗为主题或是有非遗元素板块的节庆展览遍地开花。
非遗“火”了,非遗“活”了
非遗正年轻,国潮正当时
说起“非遗”,印象里总是觉得古老又传统,就像博物馆里那些藏品,作为最珍贵的文化遗产陈列在玻璃柜子里,供人观赏,但是与我们当下的生活失去了联系。
而现如今的年轻人,最爱追求新潮和前卫,玩的是摇滚、说唱、电竞、二次元……很难想像他们会对非遗产生强烈的兴趣。
但是,偏偏有一些年轻人,剑走偏锋,把一些新的元素和创意与非遗结合起来,让“非遗”变成了一种“潮玩”,在网上掀起了一股非遗文化的新浪潮。
郎佳子彧
“面人郎”的第三代传承人
雁鸿
自学手工爱好者
卢正义
年过七旬的木雕匠人
————
年轻人与非遗的相遇,就像是一场科幻的穿越剧,在时光隧道里,新生与古老欣然相遇,不同时代相互碰撞,电光火石般地生出许多出乎意料的东西来。
这时人们就会发现,我们印象中又古又旧的非遗,也可以很年轻,也可以很好玩又新潮。
走“近”非遗,走“进”非遗
非遗在慢慢变“老”的同时,工艺的高难度,都为它树立起了高高的门槛,不仅隔绝了很多普通人的兴趣,也隔绝了与新兴事物碰撞的机会。
其实,高深的非遗,和普通爱好者之间的距离,并没有那么远。
最传统的工艺,与最前沿的时尚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很近。
我们总在强调“非遗传承”,但是“非遗”最重要的内核是什么?
是传统的形式、技艺、还是精神?
一代代非遗“守”艺人的不断尝试和探索,无不说明:传承的意义,不仅在于留存传统,也要寻求与当下生活的连接。
因为,没有不适用的技艺,只有不适用的场景。
每一种非遗,曾经也是流行,经过时间的淬炼和一代代的传承,才成为了经典。
如今,有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探索,非遗也可以重新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有趣的“潮玩”。
非遗传承人、爱好者和手艺人,或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非遗”的探索者和见证者。
一起将非遗传承下去,从传统到当下,又从当下延续到未来,成为永恒的经典。
手工体验丨暖场团建丨亲子活动丨礼物定制
— E N D —
// 本文章内容来源于“优加手作”,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