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片面的分数
计算的得分只能反映出学生把题算正确的能力,但这种能力不等同于计算能力。
如果一个学生在计算时,一直掰着手指头数,最后全算对了。那么这种情况算计算能力强吗?
计算得分反映的内容有限,并不能100%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真是计算能力。上面的情况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或许不常见,但下面这种情况基本上每个学生都会遇到。
2️⃣ 被忽略的注意力
公式、方法不熟练,在计算时很容易出现错误。
比如小学生学习了“去括号”这部分内容后,很多同学会出现去括号未变号的情况。
比如初中生学习了“方程”后,很多同学出现了移项未变号的情况。
比如高中生学习了“复数”后,很多同学出现了虚数计算时符号错误的情况。
这种情况随之练习的增加会逐渐避免,通常是这样的。但如果一开始学习的时候能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那么计算错误就会大大减少。这本是好事,可如果错当作是自己计算能力强,而不去练习计算的话,后面计算错误率会激增。
所以,有时候不是自己计算能力强,而是自己注意力集中。能力短时间内改变不大,但注意力只要人疲惫了就会下降,浮动大。因此靠集中注意力做对的题目,当自己累了的时候错误率会明显上升。
3️⃣ 没有不该错的计算题
错了就是错了,没有什么不该错的计算题。
之所以认为不该错,是觉得只要自己注意力集中一些就能避免那些看漏数字、算错符号的情况。但注意力背后其实是能力问题,自己对于这部分计算比较陌生,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不出错。
和注意力同类的词还有“认真”、“细心“,有时我们会发现这次错误率高,下次认真一点错误率就变低了。这是心理作用,自己的计算能力没有实质的提升。
所以,只要计算做错了,就是该自己错的,就要改正。
4️⃣ 结语
计算的正确性往往掩盖了我们对真正计算能力的认识。正确答案的背后,很可能是一时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结果,而非对计算方法的熟练掌握。
我们不应自满于表象的成功,而是深入分析自己的计算方法和过程,在排除注意力这一临时因素后,才能真正发现和提升我们的计算能力。
同样,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我们也应该警惕表面的顺利。挑战不止于找到答案,更在于分析、提升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不受环境影响,持续可靠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