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生活着,但什么感觉也没有,他知道一切都是空虚、空虚、空虚。我们的空虚就在空虚之中,空虚是你的名字,空虚是你的国度,你是空虚中的空虚,就像空虚本来就出在空虚中一样。”——海明威《胜利者一无所获》
在读Mihaly的《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讲真又是一本费脑的书。书中“熵”这个概念就足够烧死很多脑细胞。开篇摘抄的是书中三序笔者引用海明威的书稿,下面也会引用到这篇序中的一张图表和一些核心主旨。
这几天北京很冷,瞬间到了冬天,就像疫情席卷而来瞬间把商业环境带入冬天一样,真的很冷,狗着准备过冬吧。
生存在这个“娱乐至死、金钱至上”的时代,仿佛人人都很忙,但又好像很多灵魂无从着落。坐拥海量信息,却无法解决眼下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陷入无限的焦虑中……
为什么会产生焦虑?
到底在焦虑些什么?
应该怎么面对焦虑?
从技能和挑战两个纬度,我们可以将人们的行为模式总结为如图(结尾插图)所示的八种,下面围绕这个图表试着来解答上面的几个问题。

1、为什么产生焦虑?
当我们所做的事情(或工作)锁定的目标,处在自己能力hold住而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时候就会处于最优的“心流”或者完全可以自主“控制”的状态。这时候的产出效率往往是最高的,会不自觉进入忘我的状态。如果能力欠缺但又得面对挑战而又无解的时候,就会陷入焦虑。归根结底,产生焦虑的根源是自身能力应付不了目标挑战而“心里没底气”。
2、到底在焦虑些什么?
前互联网时代,受时空制约信息传播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今原来人们想不到、看不见、听不着的讯息大量涌入,早已超越触手可及变成了无孔不入的被动输入了。一知半解的断章取义越来越多,深入研究的刨根问底越来越少,造成了很多人被一叶障目盲目追求,所以会感慨“贪嗔痴,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其实很多时候所焦虑的,无非怕得不到所愿或失去既得罢了。
3、应该怎么面对焦虑?
人一出生便奔赴死亡,很残酷,人类现有能力无法改变还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只要焦虑的不是这个,那其他的都好说。要矫正和缓解意识上的焦虑,还需要回归到现实中。
·正确的认识自己,正视、接受现实,再有计划的去改造现实。如今,不再是信息匮乏需要激发好奇心去寻觅,而是需要沉下心来筛选过滤各种线索,判断到底什么该追求,什么是妄念。话说叫外卖还要计算吃货豆的时候,土耳其的热气球和冰岛的极光不是你该想的事情,实际一点想想该怎么把年度报表写好才能顺利拿到年终奖的上限额度。
·明确阶段性目标,这个目标需要在自己技能可以初步达成但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使劲掂着脚尖才能够得到的位置,找到这个目标后all in就好了。不要满墙都贴着flag,没啥卵用,靠谱的阶段性关键目标一两个就行,为这些目标拆解可行的to do list,挨个盘它。搞定一个目标,拍拍肩膀“小伙还不错吆”,再来下一个。
·沉淀提升能力,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发现能力缺陷要积极主动补漏。天赋决定了起点和加速度,但后天的学习决定天花板的高度。这个话题展开太鸡汤,略!
·培养一个正当兴趣填缝,比如读书、听音乐、旅行、运动……只要不是玩物丧志,哪怕是王者荣耀都无所谓。同上,略!
坐拥海量信息,却解决不了眼下的问题,这是现在很多人的困惑。其实很多时候是读书太少想得太多,而想得太多又做得太少,徒增了很多烦恼。人类从原始族群进化到智人,再从智人发展到现在即将成为“智神”,一直在与信息洪流对抗,那些走在前排的拓荒者早已经总结迭代出很多智慧,只是无知者不自知而已。焦虑不是这个时代特有的,时代没有错,错的是自己。
历史就是一辆自行车,因为它的后轮和前轮一模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