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山河令》的那首童谣,看中国儿童文学史前足迹

从《山河令》的那首童谣,看中国儿童文学史前足迹

作者: 叶听雨 | 来源:发表于2021-11-12 15:40 被阅读0次

在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山河令》开篇,有这样一首贯穿了整部剧的歌谣:

五湖水,天下汇,武林至尊舍弃谁?

彩云散,琉璃碎,青崖山鬼谁与悲?

看电视,你就会发现这首歌是通过儿童的吟唱来传播的。但是,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其实并不理解这首童谣是什么意思,只是觉得可能韵律优美,唱起来好听。

而也正是从这首童谣,我们能捕捉到一些中国儿童文学的史前足迹,看看那个时候的儿童文学究竟是怎样的?

下面是《中国儿童文学史》第一编第一章第一节童谣与儿歌的梳理总结:

民间文学:

1.歌谣——民歌、童谣

2.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童话、寓言、故事

儿歌的历史发展脉络:

1896年,清末意大利人韦大利编选《北京儿歌》

1918年,北京大学设置歌谣征集处

1922年,《歌谣周刊》出版,其中发表的童谣冠名为“儿歌”

童谣的历史发展脉络

原始社会,即兴歌,最典型的是母歌和儿戏之歌

《列子·仲尼》古代文献中记录最早的童谣,也有人说周宣王童女歌为童谣起源

此时,童谣是作为封建神学的附庸,又为“荧惑说”

明代中后期,杨慎《古今风谣》收集儿歌,吕得胜、吕坤“小儿语”系列

清康熙年1662年,《天籁集》收江浙儿歌46首,另2首有目无辞,郑旭旦编

清同治11年1872年,《广天籁集》首江浙儿歌24首,悟痴生编

清光绪八年1882年,《越谚》之上卷《孩语孺歌之谚》范寅编

1896年,意大利人韦大利编《北京儿歌》,收北京地区流行儿歌170首

1990年,美国人何德兰编《孺子歌图》,收集儿歌140首,纽约出版

1906年,伍兆鳌编《下里歌谣》收儿歌81首,大多为创作儿歌

近代,新教育制度确立后,出现以儿童歌谣为主要内容的儿童报刊《小孩月报》《童子世界》《蒙学养报》,儿歌童谣体课本《最新妇孺唱歌书》《教育必用学生歌》

《新编儿童文学教程》中定义:

儿歌:是以 年龄较小的幼儿为对象,既具有 的年龄特征,又兼具民歌的艺术风格,为儿童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可吟可唱的简短诗歌。P74

这些民间流传的儿歌,古代叫做童谣。P91

儿童诗:一般以认字的儿童为对象,比起儿歌,内容较深广,思想含蓄,结构复杂,篇幅多数都更长一些,形式更接近自由诗。P104

《幼儿文学》定义:

儿歌:幼儿诗歌中的一种。采用韵语形式,符合幼儿欣赏要求,为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可吟可唱的简短诗歌。

我国古代儿歌称为“童谣”、“童子谣”“婴儿谣”“小儿语”,五四运动后“儿歌”这一名称才流行通用。

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对象,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使用最富于感情、最凝炼、有韵律、分行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成人创作的儿童诗以及儿童自己创作的诗歌。P88

总结:

1.儿歌等同于童谣,两者是历史不同阶段,同样针对儿童喜闻乐见的可吟可唱的简短诗歌的总称。

2.儿童诗和儿歌都属于诗歌,但是两者针对的对象有所不同,儿歌主要针对幼儿,儿童诗主要以认字的儿童为对象,由此儿童诗相较儿歌,内容更加深广,结构更加复杂,感情更加含蓄。

通过这一章节,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的最初,童谣并不是真正为儿童创作,而是一种被利用的工具。

就像在电视剧《山河令》中,这首贯穿始终的童谣就是鬼谷谷主温客行为了给父母报仇,为了搅乱江湖而刻意让人传播出去的。

这也让我想起历史上陈胜吴广起义初期,在鱼肚中发现帛书,之后又借孩童之口唱出“大楚兴,陈胜王。”这又何尝不是一次对童谣的利用。

周作人曾说:“自来书史记录童谣者,率本此意,多列五行妖异之中。盖中国视童谣,不以为孺子歌,而以为鬼神凭托,出乩卜之言,其来远矣。”周作人的话直指古代著名的童谣“荧惑说”。

不过,幸好如今我们的孩子不需要再被迫接受这样的童谣。

从古代的童谣到如今的儿歌,这巨大变化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关心儿童,关心中国儿童文学的作家、教育家们努力奋斗的结果。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自由吟唱为他们而做的美好童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山河令》的那首童谣,看中国儿童文学史前足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dloz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