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角关系及其内部的同盟之中,存在着三种最基本的角色:迫害者、受害者和解救者。
在三角关系不断循环的过程中,这三个角色不一定会同时出现,但是整个过程之中肯定全部包含这三种基本角色。
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在不同时期会扮演不同角色,原来的迫害者也许会转变为受害者或解救者。
这虽然仍体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现象,但这样的家庭关系往往更健康一些。
当特定角色总是与特定人物联系在一起时(例如父亲总是迫害者,母亲总是受害者,而女儿总是解救者),家庭的功能就会紊乱,难以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
大多数情况下,家庭中的受害者几乎总是“自愿”成为受害者,因为这样做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其家庭有利。
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于家庭中的“替罪羊”,因为他们大多也是自愿充当这个角色的。
把全家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自己身上,让家人不再关注那些令人不快的、会对家庭关系造成破坏的问题和事物。
如果解救者不再替受害者负责,受害者会认为身边没有“功能过度”者帮自己解决问题,也许从此开始就会对自己负责。
与解救者一样,迫害者常常替别人承担责任,这是因为他们总认为只有自己才知道正确的行为方式,他们还喜欢指责别人做得“不够好”(实际上是别人没有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
与受害者、解救者一样,迫害者也认为别人应该为自己的现状负责。
当受害者拒绝接受解救者提供的帮助时,解救者甚至可能转变为迫害者,而这种现象也并不少见。
问题
1.你的原生家庭中,谁是迫害者?谁是受害者?谁是解救者?
2.有没有你想充当某个角色却未能实现的情况?结果如何?
3.你认为父母小时候在各自的原生家庭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母亲是受害者,我做了拯救者,终其一生我也没能成功解救母亲。我想让她自立,现在看来,我执着如一的拯救,而她安于享受受害者的角色。她成功地保持了一生的受害者,把父亲牢牢地拴在了身边,而这正是母亲想要的,她需要以受害者的角色配合父亲,从而获得父亲的关注。我注定不会成功,我的解救,也是她需要获得的关注,她根本不需要自立。她想要的,其实都已经得到了,她的受害者情结,其实在滋养她,这些都是她想要的。她其实已经成功地做了她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