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淑华老师:
感情细腻,性格温柔,美丽漂亮的你,写的每一篇反思都充满温情,读后让人倍感暖意融融,爱意绵绵。
在文中,你娓娓道来,随着文字打开了心结,诉说了对妈妈的爱。而我也随着文字读到了你对妈妈的爱是那样的特殊,那样的深沉。
教育就是这样的,即教育他人又教育自己,做教师的就是这样的双重受益者。
与孩子们度过了“母亲节”,又和自己的妈妈体验了“母亲节”,让爱的教育既教育形式,又有了教育内容;既教育了孩子,又教育了自己。我想这就是体验教育的真正魅力,正如你说的“没有形式哪来的内容,或者说没有形式的内容总感觉不是那么圆满,那么暖心……”
我们给孩子们尝试过“母亲节”,不是追寻什么“洋气”,而是让孩子在这个节日里亲身体验母亲的伟大,从日常的生活中深切感受妈妈的爱、妈妈的辛苦和不易,从而引导孩子“有爱就大声说出来”。孩子是可爱的,也是情感最丰富的,那一天,我们被爱“层层包围”。感受别人的爱,也把自己的爱大声说来,就如你所说“在真正爱的人面前,不需要矜持,不需要把爱压在心底”。
爱,应该大声说出来!
我们忙忙碌碌追寻的,不过是身外之物,而我们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追求的又是什么?不就是清晨起床,阳光和家人都在身边。所以从现在善待父母,善待家人,把每一天都过的有“节日”仪式感”。
随着这个节奏,我们一起欣赏淑华老师的反思《我与妈妈的“母亲节”》
我与妈妈的“母亲节”
文:公淑华
记得还是上学时,就对这些所谓的节日有特殊的感觉。我想性格里带点柔情的女孩子,不管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西方的法定节日,对这些大大小小的节日都会敏感的。我就是这样的,有时候,还翻看日历寻找这个月有什么节,下个月又是什么节,心里有想法也有期盼。对于我来说,“母亲节”和“父亲节”当然也成了我心里比较重要的节日。
摸着自己的良心说,我还算是个孝顺的女儿吧。因为从我懂事起,就知道父母供我上学的不易,知道他们对我的关爱,尤其是妈妈。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妈妈因为生了很严重的病,不得不做了化疗,那时候妈妈的头发丢掉光了,总之有两三年妈妈无论春夏一直戴着一顶粉色的帽子。妈妈因为吃药的原因,一度发胖,之后一直没有减下去。那时我和爸爸心情也一直不好,爸爸总对我说,妈妈心里很难受,我要好好学习,妈妈才会高兴。所以我一直努力学习,在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我心里想的是:我长大有钱了,一定给妈妈买一顶漂亮的帽子,让她戴。
转眼间我长大了,也有了工作,第一次发工资我本想着给妈妈买一顶帽子,可是一想她会不会心里有所芥蒂,硬是没有买,索性给了她一半的工资,回家硬是拉着她去买了平时舍不得进的服装店。我不是想证明自己挣了钱,体会花钱的快感,而是意识到了,从小到大,妈妈舍不得花的钱,都花给了我。做女儿的,给妈妈买件衣服这是很应该的。
近两年的母亲节,我每次都会提前或是发红包,或是买礼物,都有所准备,遗憾的是每次都没能正正式式的对妈妈说上一句:妈妈,我爱你。倒不是从来不说,在平日里我也是有说过的,总是在不经意间,当成开玩笑的话说出来。
上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我也将爱大声的说了出来,终于隔着电话对妈妈说出了:妈妈,我爱你。说完脸一下子都红了,原来爱真的是需要表达的。有时候,总觉得没必要,不如来点实际的,其实没有形式哪来的内容呢,或者说没有形式的内容总感觉不是那么圆满,那么暖心。
是啊,在真正爱的人面前,不需要矜持,不需要把爱压在心底。现在自己也成了家,离父母也有一定的距离,更应该多多向他们表达爱,让他们体会到女儿虽然出嫁了,但是爱他们的心永远在紧随。我也庆幸有个好婆婆,有时候觉得怎么比我妈还好,哈哈。母亲节,也精心给她准备了一份小礼物,送了一束康乃馨给她。可是却没有说出那三个字,可能还是缺乏勇气,争取在过年的时候说出来。马上又到父亲节了,父爱如山,我也要大胆说出对两个爸爸的爱。
最近读了一本已逝世的上海复旦大学女博士于娟的书《此生未完成》,封面上有一行显眼的话: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家人,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这是于娟老师生前,将临近人生终点感悟的一段话,深受启发。是的,我们忙忙碌碌追寻的,不过是身外之物,而我们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追求的又是什么?不就是清晨起床,阳光和家人都在身边。所以从现在善待父母,善待家人,把每一天都过的有“节日”仪式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