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二十四节气——冬至。
冬至日是「数九」的第一天,也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白天逐渐变长。峰回路转,大雪飘飞的冬至,也是来年温暖如春的伊始。
冬至起源
早在西周初年,周公营建成周城时,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其节日习俗传承已近3000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习俗
北方吃饺子。传说古代名医张仲景,因记挂乡亲们寒冬耳朵受冻,于冬至那日在南阳东关空地上搭起医棚,向贫苦人家舍「祛寒娇耳汤」(「娇耳」即现在的饺子),饮食以后,只觉浑身温暖,两耳发热。为了纪念他,民间就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传承至今。
南方吃汤圆。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在晨光熹微起身,南方人开始做汤圆敬天祭祖。古人用圆滚滚的汤圆表达太阳逐渐回归,生机重回大地的意思。如今而言,可以点上灯火,沽酒团圆的日子,才是最好的日子。
冬至事宜
历史上冬至是假日,当天官衙闭户,商铺歇业,百姓人家休息。《礼记》里讲:「土事毋作,慎勿发盖,毋室屋及起大众,以固而闭」。人们多邀三五亲朋齐聚,围桌团坐炉边,吃顿饺子汤圆,闲话好时光。彼时心中的躁动和焦虑消弭。
古人云「冬至一阳始」,人的身体呼应天地,始有阳气萌发。阳气是人体健康的根本,饮食当以温补为主,滋养体内的阳气。期中素食补冬是不错的选择,如莲藕红枣补血养血;板栗养胃健脾;芋头山药调养脾胃;红薯米面补虚益气。另外羊肉性属温热,也是最佳的进补食材。
冬至一过,白昼增长,人们见到了新年的希望。《周易》说「剥极必复,复则见天地心」。所谓天地心,即指太阳、新生和希望。冬至是「数九」的第一天,历经小寒大寒八十一天后,终能大地回春。告诉我们天地开阔,人生天地间戒骄戒躁,厚积薄发才能蓄势待发。
注:本文系扬州升学资讯原创,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扬州升学资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