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们来说另外一种性格,这种性格,也蛮牛逼的——
一个人,有本事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唯独他自己,不喜欢自己。
这类宝宝也很不容易。他的爸妈,其实在玩同一种“你很挫”的游戏,只是,比较含蓄。
他的爸妈不会说“你很挫”。
他们只说“你应该更好”。
简言之,我不是说你现在不好,但是,你就是应该更好。
你就应该优秀,这样我就会喜欢你;如果你更优秀,我就更喜欢你。
这也很可怕,因为它是在变相地说:你不够好。
而且“更好”,到底是好到哪里?
挣一百万,够吗?
一千万呢,够吗?
没有够,他们没有具体目标,只是淡淡说一句:总归,你要更上一层楼哇。
这也没人能顶得住。
但孩子爱父母,所以,他顶不住也要硬顶。
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他就试着去做一个“完美”的孩子,事无巨细都要符合父母对他的期待。
可是,哪有一个真实的人是没有缺点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为了换取父母的认可,孩子就只有一个办法了:
装。
总是不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表现自己,甚至背道而驰。
我们平日里见到的那些非常“乖”的孩子,他们天性就“乖”吗?
如果不是为了外界的认可,谁愿意直愣愣地端坐45分钟,眼都不眨一下盯着黑板?
的确,这些“很乖”,“完美”的孩子,通常能换来一时的肯定。
但是,这也在他们内心埋下了一个很大的冲突:
你喜欢的,到底是我,还是优秀的我?
如果我不优秀,你还会不会喜欢我?
这种冲突,会一直在潜意识深处缠绕,最终形成一种要命的“自我苛求”:
不够好的时候,他要求自己更好,因为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
足够好的时候,冲突得更厉害了:
你们喜欢的,根本不是真的我。真正的我,没人会喜欢。
无论好还是不好,他都不会喜欢自己,也不愿意相信,别人会真的喜欢他。
这最终会带来:无意义感。
他会陷入一种虚无中:
这一生,到底是在追求什么?
即便追到了,又有什么意义?
什么才是真正的好?
是应该符合自己的内心,还是符合别人的期待?
他会掉进这个夹缝中,左右摇摆,永远无法自洽,直到失去信心。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被这种“无由来的无意义感”长期纠缠后,抑郁了。
不少抑郁症患者,他们的核心冲突,就在于此。
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只做成人心理咨询,儿童的我一直不愿再做。
因为,与固执的父母交谈,常常会勾出我自己的无力感。
我始终无法让他们知道:
那些和他们的孩子有类似童年的来访者,
他们长大后,会呈现出怎样的挣扎,最后,不得不迈进我的咨询室。
他们长大后,费了多大力气,才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
可即便如此,居然也得不到那些心理健康的同龄人,一半的能量。
我的始终无法让他们知道:
“我只是希望他更好哇”,这是一句多么鬼畜的魔咒,可以折磨一个人一生。
如今,我的许多成年来访者,我看到他们厌倦自己,痛恨自己,不把自己当人看,长久地生活在痛苦、纠结中,苛求自己,直到把自己逼到抑郁、绝望......
我真想坐上时光机,倒回几十年前,将他们带到自己的父母面前,对那些曾经希望他们“更好”的父母们说:
你看,这就是你们的“更好的”孩子,一点也不可爱,您满意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