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家长用比较平和、友好的态度和语气同孩子沟通,则越是能够把重要内容传达到孩子心中,孩子更愿意配合。
“冷冰冰的理论,只能影响我们的见解,而不能决定我们的行为;它可以使我们相信它,但不能使我们按照它去行动,它所揭示的是我们应该怎样想而不是我们应该怎样做。”
孩子年龄小,对道理的理解有限,而且从道理到行动,隔着很长的距离,想要孩子听完道理后立即付诸实践,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在教育中,道理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方式,起不到关键的作用。
当孩子不听话、不配合时,家长不妨试试下面这几种方式,比责骂、讲道理都有效。
1、和孩子共情,表示理解
家长希望孩子做出的行为,大都是依据自己的想法,遵循成人世界的时间和节奏,但孩子也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有时候和家长的想法不同,是很正常的。
如果家长想要孩子配合自己的安排来做事,更明智的做法是先和他共情,对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表示理解。
得到理解的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看见,情绪能够较快地恢复平静,更愿意听家长的话。
如果只是一味地责骂孩子,朝孩子发火,容易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越来越犟。
更重要的是,粗暴的语言会破坏亲子关系,伤害孩子的心。
就像《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中所说:
“当孩子不开心的感受遭到否认或者忽略时,通常会变得更加难过。”
2、学会倾听,多听孩子说
喜欢对孩子讲道理的家长,犯的错误就是只顾着站在自己的立场输出,想要说服孩子听自己的,不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事情,听听他的感受和想法。
很多时候,大人和孩子对事物的立场和看法是有很大区别的,家长不应该只以自己的感受为准绳,而忽视、否定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当孩子不听话时,家长先放下自己的成见和一堆道理,学会倾听孩子,多听孩子说,这一点非常重要。
当家长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主动倾听他的感受和想法,才有机会了解到孩子不听话、不配合这一表面行为背后的缘由,避免误解了孩子。
当家长懂得倾听孩子的想法,言之有理的部分,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而不是强迫他听话,孩子才有机会得到锻炼,变得更有主见、更自信。
家长善于倾听,鼓励孩子表达,这种民主的方式,不仅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更容易培养出独立、优秀的孩子。
3、使用恰当的沟通方式
孩子听不听话,还与家长的沟通方式密切相关,尤其是说话的态度和语气。
心理学中有一个麦拉宾法则,也是人际沟通中最底层的逻辑。它说的是:
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5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传达的,如手势、表情、外表、妆扮、肢体语言、仪态等等;38%的信息是通过听觉传达,如说话的语调、声音的抑扬顿挫等等;剩下只有7%来自纯粹的语言表达。
在亲子沟通中,家长提高音量吼骂、讽刺挖苦,并不能让孩子更“长记性”,反而会让孩子第一时间对抗家长不友善的态度和语气,而忽视了话语里最关键的7%的内容。
反之,如果家长用比较平和、友好的态度和语气同孩子沟通,则越是能够把重要内容传达到孩子心中,孩子更愿意配合。
第一,多用商量的语气,少用命令、威胁的语气
用商量、合作的心态来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比起批评、命令,更容易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做出正确的行为。
第二, 多用简单、明确的提示,代替重复的唠叨、催促
孩子拖延到很晚还不洗澡,比起一直催他:“赶紧去洗澡!”“你洗不洗?”,这样的表达更好:
“已经很晚了,该洗澡了。
唠叨和催促,容易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越来越不配合。简单、明确的提醒,更能调动孩子做事的主动性,慢慢形成自律。
当孩子不愿意做某件事情,但为了健康或成长必须得做时,家长就可以和孩子玩角色扮演、比赛等游戏,或是利用孩子喜欢的玩具、动画片里的“偶像”,和孩子互动,来达到想要的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