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好几天了,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算起,总有点不对味儿!年的气氛在哪呢?
原来今年又禁放烟花爆竹了!
怪不得呢,睡觉都很清净,再没了往年鞭炮噼里啪啦的吵人睡觉了。
三十晚上,我从父母家回来,一路狂奔!路上几乎没什么人,往年回家路上至少都会是冒着枪林弹雨的!特别需要小心那种长长的挂鞭仍在地上不停的响,还有就是放礼花弹和二踢脚的~就是类似那种大号的麻雷子!能吓人一大跳。


本来迎接除夕应该在夜里12点左右放炮!其实往往大约11点多就按耐不住了,陆陆续续开始就放了。特别是家里如果有小孩子的,前面属于序曲阶段,拿些小鞭小花的先热热场,孩子们通常不敢放那些太响的的大花大炮!

我儿子是个例外!他也害怕,但是要求必须自己去点火儿,于是每年都给他准备一个长一点的香,他会侧着身子,一边捂住耳朵,一边躲着,远远的去放那些大炮仗!
反正不管点没点着,伸出去手比划一下,就开始往回跑!往往是没点着引信。害得我们空欢喜了。然后继续重复一遍,乐趣往往在于此吧。
奇怪,今年因为没人放炮,关键是连卖烟花爆竹的都没有!我们曾经做过一个项目,就是用物联网来管理卖烟花爆竹的那些摊点,全程溯源,实时监控信息。
大多数人其实也如此,没人放炮了,索性就习以为常!
有人说有放电子鞭炮的,我没见到,不知道效果如何?印象里有一年帝都也禁放鞭炮,于是买了好多气球在家里踩,难点是提前把气球吹起来,特占地方,放哪儿呢?
踩气球和放鞭炮完全是两码事,虽然都有声~气球踩响了也会啪啪响,但是没什么感觉,家里不是饭店开业。

据说禁放是为了减少雾霾,这点没人不同意!现在大家被雾霾都折腾怕了,也没人再叫板了。确实是,每年三十晚上烟花爆竹放完,硝烟弥漫的,空气中都有战火过后的感觉。如果没有风,那就恐怕很久都没法散去。
不知道有没有人统计一下,每年的烟花爆竹能消耗掉多少钱?我觉得也不能说是浪费,尽管确实是浪费。这理性的讲属于情感消费。
为了便宜点,很多人会去京城外面的附近郊县成车的买回来,即使这样也是花掉上万元。记忆中有年我家南面有一家人夜里连续放礼花弹,都是那种聚宝盆级别的大礼花!从持续的时间到燃放的种类,我估计至少是十几万放没了!但是买卖人啊,心里爽!
放炮作为传统习俗还是很需要,哪怕只是一挂鞭炮,噼里啪啦响响,就有年的感觉了!
我决定这两天找机会去老家农村放炮!找找感觉。
中国人还有一个习俗也特别~就是拜年发红包!传统上拜年时,一定要给红包!特别是晚辈给长辈拜年的时候要给。
现在情况有点变化了!怎么区分谁是晚辈?过去有种说法是看结没结婚,或者看上没上班?
这两样现在都不好评判!现在结婚晚,特别是到了京沪这种一线城市,晚婚晚育原来是国策!那时候我们天天被舆论宣传教育着,潜移默化中影响到自己,于是响应号召。
现在国策变了!鼓励早生多生了!至少是可以两个孩子。把我们这波给坑了!很多人头年还在想着如果再要个孩子怎么上户口?转过年来,政策就放开了,鼓励生!
有关部门甚至因此都合并了!计划生育向市场经济转变了?可我们岁数越来越大了,青春已逝!奉献国家了!
由此忽然想起当年的什么上山下乡,是不是也是这样为国奉献了?
我很多同学初中毕业后就参加工作!第一时间结婚生子,现在已经当爷爷奶奶啦!大学毕业后第一时间结婚生子的,现在也是孩子们上大学了。

如今我们同学们拉出来聚会,差距就越来越大,因为孩子所处的年龄千差万别,家庭所处于的生活特色和面临的问题就完全不同了!
还有上没上班就更难区分了!什么叫上班?有单位,每天朝九晚五吗?不尽然了。
很多人都是叫自由职业者。上班仅仅只是一种职业,或者代名词。还有很多很多人,不用上班的,也挣钱啊!
好多宝妈们不仅不用上班,在家里上网就把钱挣了的。我看到很多年轻人可以开网店,还有刷网上各种应用挣钱。这社会确实有很大的进步,我们鼓励创新,自由职业者让人羡慕。
政府甚至鼓励创新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我都很支持,只是对于刚毕业的孩子来说,有点儿找不到北!因为社会大学和校园大学属于两套体系,需要重新认知,重新交学费。能适应社会大学的生活,需要花点时间。
说回来,红包最后的改变就是电子红包的出现!一种是家人群里朋友群里发红包,大家抢抢红包图的是热闹。还有一种真是方便!微信上直接点对点就发了。
我不太喜欢电子红包,至少没有了仪式感!
红包最好需要真钱,特别是嘎嘎新的大票,装到红包袋里,俗称压岁包!这才有感觉。
完了就是串门拜年的最后,互相给红包的时候,连推再抢的那种场面!尽管心里都明白,但是必须要做出推托的姿态来!
唯有这样的推推搡搡一番下来,也许气喘嘘嘘,但是心里满足吧!仪式感有了,节奏感十足!
小孩子们这时候通常很无辜,他们掌握不了这种分寸,到底是该不该拿?什么时间点拿好?明明是拿到了,还要被长辈把红包给拿回去,然后又被当作道具再把红包塞回来!
当然,最后的结果红包是要拿的!
其实红包也是钱快速交换,流通的过程。曾经有那么几年,就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红包的价码也水涨船高起来。
本来给包个一百块钱就可以,后来就倍数增长,两百到一千块钱!据说大方的还有给到几千上万的~我认为这么大包,有点不那么对味。
中间还有一个说法就是送双不送单,所以都是包偶数的!偶尔说给个三百元,五百元,也没说不可以的!反正比较麻烦的事情就是当父母长辈的要费费心,提前猜好需要包多少钱?
因为有个互相对等的问题!原则是人家包了多少钱的红包,你要再包回去。特别是孩子多的人家,得算个总数,这点儿挺麻烦的!考验人性啊。
以后应该提前有个公约,什么情况下红包应该包多少,至少有了标准,大家也好遵照执行啊!也避免了很多尴尬。
放炮和红包算是过年的两大习俗!现在都被改变了,不管怎样,年还要继续过下去!习俗还要坚持。
以后会不会统一组织放炮吧!传统习俗的缺失不是好事,春节春节,过得就是这个味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