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恋爱最终失败其实不是因为过程没把握好。两个人互相选择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
移彼此越来越厌倦,最终一些小矛盾引发关系的终结。有些人属于没办法适应只和一个人恋爱,希望给自己更多机会。但还有一些情况是一开始结成关系的动机就不对,那自然会始乱终弃。
男甲、男乙和女同事丙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女同事丙喜欢上了男同事甲,百般暗示对方却岿然不动,只拿她当成聊得来的朋友看待。一旁的男同事乙每天听着俩人的谈笑却旁观者清。女同事说的都是家常话,但是语气语调却带着强烈的暧昧,乙的竞争欲望被激起,开始妒火中烧。
按理说这里不该有他什么事,他本也不喜欢那个女同事,但他受不了的是为什么你对他动心,而不是我。
面对这样的情感挑战,最考验人的理性程度,也就是所谓成熟与否。人的成熟说到底其实就是由感性变理性的过程。成熟的过程有三个标志性阶段:
第一阶段——认识到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包括物品、领地、观点等等,拥有公私意识。这是自我与外界划分的能力,人可以意识到权利和义务,边界感。达到这个层次,我们可以认为这个人基本算成熟。他不会轻易认为只要他在的地方他就是主人,利益都应该属于他,也就脱离了婴幼儿时期的人格特征。
科学研究证明,0-3岁的婴幼儿的人格特征倾向于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而且没有你我的概念,认为只要在意识范围内的都该属于自己。随着年龄增长,经历社会教化,人会放弃这些独我情节,但前提是教化。理性需要后天训练和激发,否则幼稚的人格特征会伴随终生。
第二阶段——认识到什么是客观事实,什么是自己的臆想。这是走向更加成熟的标志。很多人都会有异想天开的毛病,无法区分自己想的是否符合事实。很多时候只要一个想法出现就认为事情一定会按此发展,我们称之为“偏执”。这是不能很好掌控自己情感欲望的表现。达到了第二阶段的成熟水平就拥有了自主控制力,可以否定自己的错误,及时止损。
第三阶段——也就是最高理性阶段,人可以抛弃情感因素,完全正视客观事实,合理解决问题。
男同事乙实际上连第一阶段都没达到。他分不清别人爱慕的情感该不该由他获得,只是觉得自己不能被怠慢,于是开始竞争性地追求女同事丙。这位女同事其实也想借乙来气一气甲,结果一来二去耳鬓厮磨,两个人成了男女朋友。
一开始在恋爱的感觉驱动下两个人还如胶似漆的,女同事丙也觉得有这么个男朋友也不错。可是没过半年,男方就跟女方提出了分手,腻了。女同事离职去外地工作,乙连送都没去送一程,倒觉得有甩掉包袱的自在。
这是个典型的“因妒生爱”的例子。一方对另一方的感情是来自竞争欲,然后刺激了两性的占有欲。在恋爱初期这两个人其实是有真感情的。男同事乙因为经常当着女友的面跟别的女同事插科打诨引起了女友不满,说如果你再这样咱俩就算了。乙因此还落了泪。
但因为从一开始恋爱的动机就不对,导致连激情阶段都很短暂,更不要谈什么长久。
再有,人们都喜欢优秀的人,这无可厚非,但有时候单纯因对方的成就而生情其实也属于一种“因妒生爱”。自己很想做到的事做不到,对方却做到了,因而潜意识里产生了占有这个人就占有了这份成就的想法。我们看中一个人,认为他做事不错当然是一个条件,但这背后应该是代表可靠的人品,而不是他能获得某些虚荣。
除此之外还有利用关系,傍靠一个人来谋求自己的将来;单纯对性的追求;单纯对感觉的追求,都很可能导致始乱终弃。有时候两个人是因为当时的境遇而结合,但这个境遇不是正常的生活,境遇一变关系就难以保持。即便是个老实人照样有可能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也更可能成为这种关系的代价。
我们始终被告诫婚恋要有感情基础。这个基础一方面是自己身心的基础,在恋爱方面能有效管理自己,比如专注度,让人能接受的言谈举止,自身负面的包袱也要适度。另一方面是两个人结合的基础,依靠什么来结合。
所谓男女朋友,首先定义在朋友二字上,如果连朋友的程度都算不上又何谈感情。当然这不是说必须认识年深日久才能恋爱,重要的是能达到友好,因友好而拉近距离。那么在交朋友这个层面上有什么奥妙呢?
《雍正王朝》里邬思道说过一句话:“与普通人交,同享乐易同患难难,与帝王交,同患难易同享乐难啊。”用以警醒十三阿哥胤祥谨慎对待自己的四哥雍正。这一句话道破了人际关系的真谛。
的确,普通人的关系就是彼此享乐在前患难在后,我们应该正视这个事实。那么能同享乐就应该成为连接人和人关系的一个大前提。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总是要追求愉悦,我们是要生活得更好更幸福嘛,尤其是对将来要在一起生活的人。本身满足感高,比较快乐的人比那些整天一脑门官司的也确实更能成就婚姻。
当然我们说的“享乐”不是指大富大贵,奢侈无度,可以用“愉快”来代替。男女之间想要互相吸引,能聊得来非常关键,毕竟感情交流靠的就是语言。
首先有共同的话题,说明爱好相当,然后表达方式也相似,说明有类似的自我管理方向。这样一来基本的方向也就定下了。这又说明在恋爱之前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为自己制定一个适合的处事方式很重要,然后根据自己寻找好恶。如果仅仅屈就于人,看上去跟谁都合得来,实际上没有树立自己的需求,就没法对比,如何去选择?一个人真的跟所有人都合得来是绝对不可能的。给自己的定位不恰当,尤其是高估了自己的位置,也会给情感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看一个人是否可交,尤其是能托付终身,重要的不是看他做什么,而是看他不做什么,也就是所谓“有所不为”。这涉及到一个人能否有效管理自己,能管理自己的人有些事能为而不为,管不住自己的人没有不能为只有他不敢为。而我们所说的那些始乱终弃,都是因为一开始就做了不该为的事,那个长久的目标又怎么能达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