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各自不同。
我们几千来各路圣贤参透智慧大道,西方研究自然科学。
智慧大道因不同的人,后期发展深入探讨,却各有精要,各不相同。
老子五千言的道德经,后世却发展成了成千上万的不同体悟与延伸,中外都有不同的智者参与其中,来探明这里的要义与智慧。
参悟总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也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到底老子表达的本意是什么呢?
恐怕,不同人总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大致的方向与框架不会偏离太远。
读懂先人圣贤的著作,是需要有一些经历和人生体验作基础,要不然,子乎者也,就是加上白话的翻译,也是看得一头雾水。
上大学之前,接触到的国学、名家著作只有一个目的,应付考试,自然也没有多大兴趣去理解,只满足于字面意思的理解。
就是中外大家的名言警句也是为了作文加分。
没想到,到了自媒体时代,一些教人写作培训的还在说什么要输出金句为文章添彩,不过,冷丁地来上几句,确实给文章提高逼格。
文章除了这些套路修饰以外,最重要的是内容。
文章拼到最后还是以内容立身。
文字背后是作者的灵魂,读者读的不是文字,是作者的修为与思想闪光点。
因此,文章如果有意义,其实考验的是,作者要有不错的修为,要有真才实货端给读者,以飨读者。
就拿经典智慧的发展渊源来看,如果,单说一个圣贤来看,人们会觉得真的好厉害啊,他是怎样参得这样的智慧呢?
老子的五千言,竟然可以用来指导工作、生活、成就帝王之业,获得美满家庭生活,也可用来成就一番事业。
那老子的智慧哪里来呢?
这也许像人们研究爱因斯坦的大脑一样,这样的疑问总是不可避免。
但继老子之后的中外名家,大都受到老子的影响。
比如,叔本华、黑格尔、尼采,老美总统里根,老毛子梅德韦杰夫,还有日本多位哲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人都从老子的智慧中汲取了无限智慧。
朱熹在明朝时,那是精神领袖,朱元璋都想着认祖宗,王阳明却觉得,他的那套理论有问题,存天理,去人欲,有点不人性化,后来,王阳明在朱熹理论基础上,费尽心力格物致知,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心学,自成一派。
朱熹从哪里学的呢?还是他自己悟到的?
当然不是他自己的原创,朱熹的思想来自于,发源于程颐的思想。
说到程颐,自然就会想起程颢,这亲兄弟俩可不一般,在当时也都是大思想家。
俩人性格大不同,哥哥和颢吃喝玩乐,潇洒快乐,弟弟程颐整天一幅严肃样,像好久没有领到工资的一个体制内的学者,他俩的指导思想也不一样,下面这个故事可见一斑。
有一天,哥哥程颢带弟弟程颐去喝酒唱歌,当然叫了一个老板过来买单。老板特意安排了几个陪酒女郎。
哥哥程颢一手搂一下,大口饮酒,大声嗨歌,好不快活。坐在一旁的程颐对前来献殷勤敬酒的姑娘翻着白眼,一脸的嫌弃样,示意,别来烦哥。
陪酒女郎一看,还有这种土老帽,你不情,我还不伺侯了。
是晚,回到家后,弟弟程颐对哥哥说:“你看当时那样,还有点做哥哥的样子吗,那像个有素质的青年,真给咱程家丢人。”
哥哥程颢一脸的惊讶:“不是吧,老弟,我当在喝酒时,有美女陪,那时我的心思才在美女身上,现在回到家了,我早已把美女忘记了,你心里怎么还想着美女。”
这个故事显示了两人的主张不同。
哥哥程颢认为,一切都是心的问题。管好自己的心就行了。
弟弟程颐认为,必须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要用外界的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来规范自己的心。
都是存天理,灭人欲,两人的方法各不相同。
朱熹就是继续了程颐的主张。
那程颐、程颢又是从哪里学来的,受谁的启发呢?
他们的老师是周敦颐,就是那个语言课本里收录的《爱莲说》的作者。
周敦颐用道家的风格写了一篇《太极图说》,提出了”无极“的概念,所谓无极,就是万物的造物主,也是万物运行的标准。
当然,周敦颐也从他祖师爷那里学的知识,就不再往上溯源了。
这说明,智慧也是一代又一代发展、深化、创新而来。
谁也不是天生的思想家。
在没有遇到更大的智慧前,或者说遇到更厉害的人之前,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体验。
如果你跟一个首长当秘书,那你有时遇到一时拿不定主意的事情时,会静下来,站在首长的角度上想一想,如果首长亲自来处理这件事,他会怎样办呢?
还刚进入社会的新手们,遇到事情时,总会想一想自己崇拜的父母会怎样做呢?要是那个大人物他遇到这样的会怎样做呢?
只可惜的是,我们往往忘了,几千年来,圣贤的智慧就在那里,那些智慧足够玩转地球了。
那就,和我一起,赶紧补课吧,学习智慧,用良知开启大道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