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在咨询师面前从来没有表达出想要自伤、自杀的想法,但来访的妈妈却一直跟咨询师说孩子总说自己不想活了,咨询师确认了来访在妈妈面前确实是经常这么说。
来访的这种行为,背后表达出来更多不是“孩子不想活了”,而是“妈妈觉得孩子怎么还不去死”。在这个家庭当中,妈妈和孩子似乎处理一个“两个人你死我活,只有一个人可以活下去的世界”。
当咨询师在跟青少年来访的家长沟通,如果出现堵的感觉时,要先把自己“堵”的这个感觉清一清,理清楚这个“堵”后面的东西,并想一想来访在与家长相处中,是不是也经常有这种被“堵”的感觉,且咨询师要做好接下来的工作还会被“堵”的准备。
来访在学校觉得老师一直在针对自己,虽然批评时并没有点名是批评自己的,但认为老师隐射的就是自己,这是将来访跟妈妈的关系投射到了老师身上,因为妈妈平时就是这样对待来访的。
我们的人心,有着可以感知另一个人的人心的能力,咨询师要动用好这一个能力。咨询师在理解他人时,在这番理解之外,更重要的是去觉察自己面对这个人时的感受,探寻来访的感受比呈现现实更重要。
来访说想跟妈妈说一下自己咨询的感受,但妈妈很凶,一下就把来访堵得不想说话了,这个时候咨询要问的不是那个时候现实中发生了什么,而是关注那个时候来访的内心产生了哪些想法和感受。
咨询师在工作中要提升跟来访的连接质量,让自己更多地进入到来访当下情绪的体验当中,细化来访者的感受,并给出回应,而不是一直具体地循环提问,把咨询变成答试卷。
咨询师要有接力棒思维,不要想着自己非要把来访度到彼岸,而是做好这一棒的工作,来访的人生还很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