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熬夜看完《无声告白》,掩卷后不禁感叹原来这才是真实的生活,生活的本质远比电影来的苦涩得多。我被书中一家人的安静却又跌宕起伏的故事和精准的用词所深深吸引,大师级的作品就是具有吸引人的强效魔力、拖拽着你探寻其中的秘密。书中一开始就宣告主人公莉迪亚死了,然后用倒序的方式讲述这一家的爱恨情仇。
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是出身在弗吉尼亚的白人女孩,自小父亲抛弃了她们母女,她母亲独自一人把她养大,可她却非常痛恨她的母亲,她讨厌母亲平庸的价值观、希望成为特立独行、出类拔萃的人。所以,玛丽琳从小就很努力,励志当女医生,后来如愿考上了哈弗大学。
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李是华裔男孩,父母是偷渡来美国的,在学校里做勤杂工,因自己的血统和父母的工作而感到深深的自卑,在旁人的嘲弄和排挤中长大的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合群、受人欢迎,所幸他是一个勤奋且聪明的人,后来考入哈弗大学。
在詹姆斯•李研究生最后的阶段遇到了当时上大学的玛丽琳,一如浪漫的电影镜头,他们最坠入爱河,后来玛丽琳因怀孕而退学结婚了。婚后玛丽琳当起了家庭主妇,詹姆斯•李则在伍德米德当起大学教授。随后,他们有了一双儿女,也就是莉迪亚和内斯。玛丽琳生性是一个不甘平庸的女性,怎会被繁琐的家庭琐事给困住?心底里那个当医生的火苗重新燃烧起来,催促她逃离让她窒息的家庭。于是她连道别都没有便抛下所有,重新到哈弗大学读本科,故事转了一个轮回又重新回到原点,她发现自己又怀孕了,便只能作罢、回家安心养胎。
这一次,玛丽琳彻底放弃了她的医生梦,于是她把自己的梦想理所当然地寄托在莉迪亚的身上。因为在失去妈妈的两个月里,莉迪亚告诉自己妈妈要求她做什么,她就会做什么,只要妈妈能回到她身边。于是,莉迪亚一直迎合玛丽琳的要求,上高一的她被要求上高二的物理课,放学只能回家做作业,生日礼物只收到有关医学的书。詹姆斯•李对莉迪亚也疼爱有加,他知道莉迪亚因血统原因会被同学排斥,所以希望她多交些朋友。于是她每天把耳朵放在听筒旁边假装打电话,在餐桌上谈论她的假朋友们事情……父母对莉迪亚格外“宠爱”,总是忽略内斯和汉娜,因此,他们三兄妹的关系是既彼此惺惺相惜又相互冷淡疏离。
玛丽琳以为她走的理直气壮、毫无伤害,却未曾料到她的离去早已把詹姆斯•李、内斯和莉迪亚的内心撕的粉碎,就算后来伤口愈合,可蜿蜒丑陋的痂痕时刻提醒着他们曾经的悲伤与茫然。詹姆斯•李在玛丽琳走后找了他的助教路易莎做情人,虽然我能理解他的心情,可是把悲伤做为自己出轨的借口未免也太荒诞了,如果人人都在受到重大打击后出轨乱搞,这世界将变成放纵¬—悲痛—放纵的恶性循环。
莉迪亚知道哥哥内斯很讨厌杰克,于是故意和杰克走的很近,她发现杰克并不是传言所说的花花公子,而是用情专一的善良大男孩,慢慢接触后发现自己喜欢上杰克。几乎同一时间段,她的妹妹汉娜也对杰克有好感,汉娜以为杰克喜欢莉迪亚而伤心不已。以为事情会顺着这个方向发展,可文末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莉迪亚和汉娜的真正情敌是她们的哥哥内斯!原来,杰克接近莉迪亚只是因为她是内斯的妹妹,他想从她那获知内斯的消息。
其实莉迪亚和内斯生性敏感,从细枝末节中就知晓他们父亲出轨,莉迪亚见到路易莎后,作者是这样描述的,“她的怒火已经再也压抑不住了,她心里的某种东西翻到了,碎裂了。”
在经历一系列的不堪与隐忍后,作者写道,莉迪亚的内心正在发生变化,她站在一条远离地面、十分危险的狭窄岩架上,她在极力保持平衡。她的脸冰冷僵硬、她的身体在轻微地颤抖,从她耸起的肩膀和紧咬的牙关能感觉到,她可能抖成碎片。连妈妈的一个吻,都像红色的伤痕,让她感到窒息。最终她选择投湖自尽。
玛丽琳和詹姆斯在失去女儿后痛定思痛,反思他们所做的行为,两人开始真正回归家庭,珍惜孩子和对方。内斯和杰克在莉迪亚跳湖的地方打了一架,内斯不慎跌进湖里,处于本能他并没有沉入湖底,反而想明白了很多事情,他开始学会放下偏执。最后,内斯和杰克并没有在一起,这样的开放式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小说想要传达的是,我们终此一生都在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可我看到的是,我们在摆脱他人的期待过程中往往会陷入偏执,尚未实现梦想时便会坠入另一个恶性循环。玛丽琳想要摆脱她母亲的束缚,她努力地追求特立独行,在我看来,她本可以幸福地生活下去,只因为在她人生的分岔路口作了三次。
第一次,在上大学期间怀孕,便辍学当家庭主妇。如果她真的喜欢当医生,她大可以打胎继续完成学业,这样她一定能当上医生,毕业后再结婚生子也不迟。第二次,她受不了家庭主妇琐碎的生活,她又开始作,她抛夫弃子去上大学,妄想毕业后当医生。第三次,当她再次怀孕回归家庭后,她把莉迪亚当成实现她医生梦想的工具,最后把她活生生逼死。我在想,如果莉迪亚敢于向她父母说不,这样的抵抗会不会有效,她还会不会被逼死,显然不会,在那样逼仄压抑的环境里,没有人能打破它的平衡。
所以说,女生不是在嫁人后就能解决所有的事情,很多事情,比如梦想,要在婚前完成,不然会像玛丽琳一样在痛苦与挣扎中蹉跎了岁月、耽误了孩子。玛丽琳说,她不想变成她妈妈一样的人,可最终她还是变得和她妈妈一样——唠叨、平庸,生气时的歇斯底里,教育孩子时的独裁统治……我在想,我们在摆脱他人的束缚过程中,是否有些东西一辈子都摆脱不了?也许,至少我们应该尝试把内心的愿望说出来,哪怕实现它有多困难,只要内心的火焰不灭,就还有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