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与刺客列传
- 历史一直是我的弱项。
- 对于历史的不感冒,是从高中时代开始的。初中时代还好,初中是因为文理不分科。而且历史还要考试,虽然不喜欢,但是总要被动的吸收一些历史,到了高中之后,因为文理分科,我选的理科,所以说对于历史根本就没有去关注了,这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现行教育对于历史讲得不够吸引人。
- 好在高中的时候经常会看一些小说,然后小说中就会描写了各种历史,这点倒是丰富了我一些对于历史的常识。
- 到了大学时期。我和达哥还有伯宇三人经常在烧烤摊上喝酒,他们两个人就会谈论一些古代或者近代的历史人物啊,这种情况我往往都是倾听者,插不上嘴。当时就深感自己对于历史实在是太匮乏了。
- 后来一直是到09年通过伯宇接触炒股,然后开始看各种股票书籍,就看到郑焜金的《股市艺术与财富》,他就提倡尽量去读一些老子啊,孙子兵法等书籍,而这些之前自己是实在看不下去的。
- 所以说赚钱才是人生一大驱动力。为了赚钱,你会很愿意去读一些你以前根本都不会想到要去看的书。
- 最近这些天其实都有在读资治通鉴啊,还有史记。
- 资治通鉴读了20多页。史记读了《刺客列传》。
- 边读边尝试自己翻译,当然翻译得是结结巴巴的。
- 一开始读得稀里糊涂的,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 资治通鉴卷一前面20多页是讲周朝末期的各种事迹。周显王,周安王,周威王,你就看到司马光写了某年某月齐攻楚,某年某月秦伐魏,某某年君王死了,某某年君王又死了。只是后面就会留意司马光着重笔墨去写的故事,比如商鞅变法,比如秦国大将白起,比如君王选谁当宰相,理由又是什么,会去思考司马光为什么要花笔墨去记录这个故事。
- 世人都说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看的书,那么司马光花笔墨去着重写的事情,肯定是要表达君王应当注意的一些事情,或者需要修养的一些品德。
- 周朝末期,诸侯君王不好当,往往隔个几年就死了,反倒是周皇室,虽然活得窝囊,但是死得倒是比较缓慢。不知道是因为战乱不断需要君王劳心思虑过甚,还是什么原因,反正就是经常看到要么楚王死了,要么魏王死了,而且是隔个几年就有君王死去。
- 刺客列传里面记录了鲁国曹沫、晋国豫让,还有著名的荆轲刺秦的故事。
- 历史只是寥寥一段话记录了一个故事,非身处期间或者亲历其事难有很深的触动。
- 这就如只有身在他乡,睹月而思人,方能体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这种感情。
- 曹沫挟匕首而劫持齐恒公,还觉得没什么,到后面豫让为了给智伯报仇去赵国宫室扫厕所,又吞炭变成哑人,最终刺杀不成,为赵襄子所杀,才惊叹古代多义士。
- 荆轲刺秦,司马迁是花了大量笔墨去写的。田光、樊於期、荆轲、高渐离四人,我觉得是担得上勇士之称,而太子丹,读来觉得是一怯弱之人,秦舞阳虽然在文中以勇士称之,可是见到秦王之后,居然恐惧起来,没有泰山崩前而不改色的气度,可见并不是真正的勇士。
- 只是在秦宫大殿中,荆轲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意思荆轲要生擒秦王赢政,如果是我,还不如一剑杀之。
- 还有一点困惑的地方是,描写了秦王拔剑击中了荆轲的左腿,我就很奇怪,荆轲号称刺客,怎么会被秦王的剑给刺中了。
- 南师怀瑾说: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 闲来无事的时候,读些历史总是好的。
- 刚开始像我这样读,会读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无事。
- 到得中段,就看史官花大篇幅去记录的事情,想一想为什么要记录,要表达什么。
- 后面,就会去想,如果是我,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抉择,比如太子丹,安排荆轲刺杀秦王,一旦失败,燕国肯定是大祸临头,毕竟大王之怒,伏尸百万。
- 可是如果我是太子丹,当此情形,又该作何想?
- 甚至后面高渐离为荆轲报仇入宫为秦王击筑,最后刺杀失败身死,那如果我是高渐离,是远遁深山,苟且于世,还是会像高渐离一样为友报仇,虽死无憾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