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高超的领导艺术 | 日读《资治通鉴》九十四
【专栏介绍】
与你一起,每天阅读《资治通鉴》,欢迎关注。
【故事大概】
刘邦,原本只是一个泗水亭的亭长,小小的官职,后来却打败了名将项燕的后代项羽,建立起了大一统的汉朝。
这当中,不仅仅依靠手下的贤人君子辅佐,更是依靠刘邦高超的领导艺术。
今天,就来看一看,刘邦的领导艺术,究竟是怎么样的。
一、含气之类,咸愿得其志
刘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就是说,在谋划方面,刘邦不如张良。在治理国家方面,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军队,不如韩信。
但为什么刘邦能够平定天下呢?
就在于他能够任用人才,而不像项羽,把人才都赶跑了。
《三略》中有这样一段话:“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含气之类,咸愿得其志。”
什么意思?
说的就是,作为一个统帅,一个将军,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招揽英雄的心。如何去招揽呢?就是根据功劳大小,赏赐不同的财物。同时,还要了解自己的下属,究竟是什么品性,什么能力。
接着,要做到把握住他们的内心,根据他们的欲望,给予他们想要的钱财、权力与地位,以此来牢牢控制住他们。如果能够控制住贤人君子,那么团队内部就能够齐心协力。
所以,国家安定,是因为能够得到贤人君子的辅佐。国家衰落什么灭亡,是因为失去了贤人君子。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都要自己的目标与志向,只要把握住他们的欲望与志向,就相当于控制住了他们。
《鬼谷子》中也讲过了:“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每一件事情,都有着自己的本质,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动力。通过道德层面的交往,党友层面的交往,或者是财物、美色层面的交往,以此来打开对方内心的源动力,让对方为我方所用。
首先,任用张良。
张良,三次给黄石公捡鞋子,最后得到黄石公的赏识,并教授他治国理政,兴邦立国之道。
后来,张良帮助刘邦在鸿门宴全身而退,暗度陈仓治理关中,平定三秦,策反英布,联合彭越,后来还功成身退,安度晚年。
可以说,没有张良的运筹帷幄,刘邦是很难登上帝王之位的。
任用萧何。
萧何是把刘邦推荐给沛县县令人,也可以说是刘邦的第一个伯乐。
如果没有萧何的推荐,刘邦还不知道需要在芒、砀二山之间逃亡多久。
萧何也推荐了韩信给了刘邦,并在韩信逃走之际,追回了韩信。后来,为了巩固刘邦的权力,萧何还建议刘邦杀了韩信。这就是著名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任用韩信。
韩信,是一代战神。但韩信的遭遇,却一直非常坎坷。不遭受到项羽的看重,一开始也不遭受刘邦的看重。
但是,在萧何的推荐下,刘邦重新审视了韩信,并给予了他带领军队的大权。最终,韩信依靠背水一战击败赵国,名声大振。
一开始没有韩信,刘邦被项羽打到落花流水。直到由韩信带领军队,这样的情况才逐渐改善。
可以说,没有韩信,刘邦想要打败项羽,也是非常难的。
任用樊哙。
樊哙,原本只是一个屠夫。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屠夫,却受到了刘邦的赏识。
所以,在鸿门宴上面,樊哙力保刘邦,帮助刘邦顺利脱身。
《三略》:“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如果没有这些贤人君子的辅佐,刘邦想要打败项羽,是不可能的。
只有重视人才,任用人才,才能够治理好国家,才能够平定天下。
反面的例子,就是胡亥。任用赵高、李斯这样阿谀奉承的人,最终导致天下大乱,生灵涂炭。
二、牢牢把握住控制权
光有人才,还不行。
一旦人才的发展太快,势力超过了君主所能够控制的范围,那么对于王权来说,也是十分危险的。
当初王翦带领六十万军队进攻楚国,为了不让秦始皇怀疑自己有谋反之心,三番两次地要求秦始皇赏赐他封地与钱财,这才得以功成名就,全身而退。
《三略》:“夫人众一合而不可卒离,威权一与而不可卒移。还师罢军,存亡之阶。故弱之以位,夺之以国,是谓霸者之略。”
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呢?
说的就是王权与兵权之间的交战。
在军队凯旋而归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最危险的时候。国君要收回兵权,势必会遭受到一些阻碍,一旦处理不好,军心动荡,还可能会引起谋反的发生。所以称之为“存亡之阶”。
同理,在应对大臣上面,也是相同的。因为,功高盖主,从来都不是一件好事。
韩信没有听从蒯通的话,最终被刘邦所杀,这不仅仅是因为韩信谋反,更是因为韩信的功劳太大了,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一样,刘邦怎么可能会放心?
刘邦外出打仗,留萧何在关中主政。而刘邦每过几天,就要派人回来问候一下萧何,看看萧何在干什么。这就是抓紧了对萧何的控制,一旦发生情况,可以马上掉头回国。
三、得民心者得天下
《三略》:“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则据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忧者,则享天下之乐;能救天下之祸者,则获天下之福。”
这一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说的就是,如果一个人能够管理好天下,治理好天下,让天下重回稳定,让百姓安居乐业,那么能够得到百姓的拥戴。
刘邦所处的年代,战争不断。
前有春秋战国,后有胡亥乱世。百姓是真的累了,他们需要和平,而不是战争。
《道德经》:“兵者,不祥之器。”
《道德经》:“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说的就是战争给百姓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
《孙子兵法》:“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说的就是,每次发生战争了,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钱财。而钱财,都是从百姓的辛勤劳作中得来了。战争打响了,赋税加重了,徭役也加重了,百姓怎么能够安居乐业呢?
刘邦深谙其中的道理,所以他一直都是采取劝降,招揽民心的手段。能够不打就不打,能够招降就招降。所以,他的部下,他的军队越来越多。
反观项羽,杀宋义,动不动就来一次屠城,这是多么可怕的。
所以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不是一句口说无凭的话。
四、接受进谏
刘邦进入咸阳之后,看到满地的金银财宝,看到那么多的美女,瞬间就不想走了,不想回到霸上了。
樊哙很生气,当面指责刘邦:“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
一开始刘邦还不听,直到张良再次进谏,刘邦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咸阳,回到了霸上,继续与项羽作战。
《素书》:“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禳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作为君主,首先要克服的就是自己的享受,自己的欲望。
成大事者,如果连自己的欲望都无法克服,那么接下来的路,还怎么走?
胡亥刚登基,想的不是如何安定天下,而是想着赶紧把阿房宫建立起来,自己好享受一下。把治国的大权全部交给了赵高、李斯等人,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好在刘邦,及时听从了张良与樊哙的进谏,这才避免了一场祸害。
《素书》:“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
这一句话,就是要求君主、有雄心壮志的人,能够知错能改,迷途知返。
【推古验今】
刘邦高超的领导艺术,主要为这四点:
一、知人善用
二、把握控制权
三、得民心者的天下
四、接受进谏
而刘邦这四点领导艺术,不仅仅适用于管理国家,更加适用于管理大大小小的团队。
【触类旁通】
品性差的人,会有这13条表现,要谨慎防备 | 《六韬》的管理智慧
【欢迎关注】
历史使人明智,经典使人通达。领略历史魅力,感悟先贤智慧。
资治通鉴、论语、三略、六韬、毛选等文化讲解。
欢迎搜索:稽圣
进行关注,欢迎转发、在看、收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