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更考验一个人的智慧与能力 | 《资治通鉴》日读
【专栏介绍】
与你一起,每天阅读《资治通鉴》,欢迎关注。
这是第 125 篇。
【发生时间】
公元前二零三年
【相关人物】
刘邦
项羽
【故事大概】
上一篇文章讲到了,刘邦占据了荥阳的敖仓,也就是占据了重要的粮仓,相当于给自己找了一个源源不断的补给站,同时也断绝了项羽的后路。
粮仓,是军队打仗最重要的部分。一旦粮食无法供应,也就说明了军队已经接近失败了。可以说,楚汉之争走到现在,已经快到最后的时刻了。对于项羽来说,他没有其他的选择,要么利用“背水一战”,快速突围,歼灭汉军;要么选择退守,重新找到一个新的根据地,如同当年红军所做的一样。
当然,按照项羽的性格,退兵并不是他的风格,他选择的是进攻。但是在进攻之前,双方还是选择在广武,隔着广武涧进行一次会谈。项羽多次叫刘邦单挑,不要连累其他的士兵以及百姓。刘邦当然不同意,项羽是一个力能扛鼎的人,刘邦怎么可能打得过?但是,为了不掉面子,刘邦也一直在数落项羽的罪行,例如说他背信弃义,不遵守楚怀王的约定,烧毁秦朝的宫殿以及书籍,杀了秦三世子婴等等。
在这种关键节点,是非常考验一个领导人的应变能力的。如果刘邦一直退缩不敢应战,那么势必会让自己的手下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之人。如果下属以及士兵产生了这种想法,那么对于整个军心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刘邦的做法,是数落项羽的罪行,证明自己打败项羽是为了正义,是为了民心,是为了天下。
项羽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听到有人一直在数落自己的罪行,心中自然是非常愤怒的。于是,他拿起弓箭,对着刘邦就射了一箭。这一箭,射到刘邦的胸膛之上,情况非常危险。
但是刘邦没有慌乱,而是非常镇定地捂住自己的脚,说项羽你这个小子,居然射中我的脚。
刘邦这么说,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为了稳住军心。如果将领胸膛被射中,最严重则是导致死亡。将领死亡,军队很容易就垮散了。一方面,也是为了嘲讽项羽,箭术不精。这是非常明显的“避重就轻”。在现实中,我们也会经常运用这种方式。
回到营寨当中后,刘邦马上就支撑不住了,躺在了床上。可是,现在已经没有时间让刘邦好好恢复了。正如上文所说的,项羽很可能奋起一博,在这个时候进行最后的反攻。所以,稳定军心,让军队临阵以待,是非常重要的,刘邦绝对不能够倒下。
于是,张良便吩咐刘邦,请刘邦一定要起身,以此来安抚士兵,不要让楚军有可乘之机。刘邦强忍着伤痛,外出视察军队。大家看到汉王没有事情,还能够出来视察,军心也就稳定了。大家可以看看,为什么新闻喜欢播报领导人的信息,就是为了稳住百姓,稳住国家。所以,越是在艰难的环境里面,就越考验一个人的能力与智慧。这一点,刘邦与张良都看得非常清楚,也做得非常好。
另一边,韩信也取得了不错的战绩。韩信在跟龙且(ju)的战斗中,通过截住上游水流,让下游河水干涸,接着引诱龙且军队渡河。等到龙且的军队渡到一半的时候,将上游截流的沙坝去掉,利用河水冲击,迅速瓦解了龙且的军队,将龙且杀死。打败了龙且所带领的楚军之后,韩信还抓了齐王田广,平定了齐国。
韩信此战功劳相当之大,于是他便上书,向刘邦自荐,说齐国那边的百姓非常狡诈,南边还靠近楚国,希望自己能够当假王,来镇压整个齐国。假王,就是类似于代理国君的意思。
刘邦听完之后非常生气,大骂韩信:“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自己现在的情况非常不好,希望韩信能够带兵前来相救,没想到韩信你小子,却想要自己当齐王。
张良和陈平在一旁,听到刘邦说这些话的时候,马上踢了他一脚。为什么呢?眼前这个送信的,很可能就是韩信的心腹。如果刘邦表现出自己对韩信的不信任,使者说给韩信听,势必会导致韩信心生间隙,对汉王不忠。
刘邦马上意会了,接着说了一句:“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这句话说的就是,大丈夫要做就做真国君,做什么代理国君呢?这句话与上一句话接起来,反而变成了刘邦赞赏韩信的话。相信使者向韩信汇报之后,能够减少韩信的疑虑,避免韩信起兵谋反。
刘邦是从来都没有相信过韩信的。每次韩信带领大军打仗回来,刘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韩信的兵权收回。韩信这个人,能力太强大了,刘邦始终怀着不安全感,所以才会将他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
【推古验今】
可以看到,刘邦在这些关键节点上,所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冷静,都是常人难以匹敌的。我们在考验一个人的时候,会使用一些手段,例如交代一些很难完成的事情,看看对方的态度是怎么样的,他会用什么方式去完成。越到关键时候,越到压力大的时候,就越考验国君以及整个官僚队伍的能力。平时说得再多,说得再好,如果无法应对真实情况,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故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说者,赏之。”
为什么需要免职以及奖赏,就是为了震慑以及鼓舞整个团队的士气以及凝聚力。
“杀贵大,赏贵小。杀及当路贵重之臣,是刑上极也;赏及牛竖,马洗、厩养之徒,是赏下通也。”
可以看到,处罚的天花板还远远没有到来,因为不处罚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是无法形成强大的震慑力的。如果不奖赏基层人员,也是无法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的。
大家可以以经文的视角去看待最近所发生的事情,以及预测接下来可能会出现的事情。
【触类旁通】
对照“五材十过”,看看自己是否符合人才的标准 | 《六韬》管理之道
【欢迎关注】
历史使人明智,经典使人通达。
领略历史魅力,感悟先贤智慧。
欢迎搜索:稽圣
进行关注,欢迎转发、在看、收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