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
把问题想错了,也做错了,生活当然没有改变!(上)

把问题想错了,也做错了,生活当然没有改变!(上)

作者: 箱子巷子 | 来源:发表于2017-09-20 08:29 被阅读0次

       

    把问题想错了,也做错了,生活当然没有改变!(上)

            我们是在生活,还是在被生活?日复一日走同样的路上班,再走同样的路下班,路上擦肩而过不同的人,但他们的神情是一样的。在公司说的话和昨天没什么区别。感觉自己昨天的生活又被复制了。自己静下心来思考后,我决定改变这一切~

            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对生活趋势有影响,不管大事还是小事都应该主动微调它的方向。生活不是我们随便可以选择的,但我们可以选择在当下的生活中换种思考方式,在行为上尝试更多的选择,从而改变结果。我对这些问题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五步改变生活:

    信息 知识系统 技能 优势 运作 


                            信息篇

            先来说说信息。什么是有价值的信息?每天,每周,每月和年度百度搜索热词是价值信息吗?被刷屏的朋友圈信息算价值信息吗?各个APP的推送消息算价值信息吗?还有,你同事,同学忽然和你提起的一件事算价值信息吗?你走在路上进入视线的人,物,景算价值信息吗?那我的这篇文章算价值信息吗?在我看来它们都是信息,至于是不是价值信息在没有验证前都不能很好的回答。有的人也包括我在内在考虑信息有没有价值时常用的方法是看这个信息和我有没有关系。如果和我有关就是价值信息,如果和我有一点点关系就是有一点点价值信息,如果有关系多一点就再多一点点价值信息。如果这个信息完全和我没有关系,还要看它是不是触动了我的兴趣点……

            其实以上都不是在分别和判断价值信息,说白了就是在对外界的刺激做条件反射,和大多数哺乳动物做的事情没有多大区别。区别在于我的接收的信息更多样化,而它们的感官接收能力比我们更强。著名心里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那本经典著作《思考,快与慢》(台湾版翻译为:《快思慢考》)中提到了人脑分为系统一,系统二。系统一特点是速度快,消耗能量少,但处理信息都是本能的,自动完成的。系统二是特点是速度明显比系统一慢很多,消耗也大,但是它调用的是人类的逻辑思维主动思考。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证明除人类以外其他生物拥有逻辑思维能力。虽然曾经在美国和日本的实验室里分别都有过成功培养鹦鹉和黑猩猩有简单逻辑思维能力的案例,但是它们都是个例,在它们死后,这些项目都没有十足的进展。网上有它们生前的纪录片,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把问题想错了,也做错了,生活当然没有改变!(上)

            那现在我说下我认为正确的选择信息的方法,分三步:

    主动选择-这是一个放弃过程。生活中没用的信息太多了,而很多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用于吸引其他人的注意力。当自己被吸引后,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被占用,我们从中什么有价值的东西都没得到,反而会影响自己的判断力。一些不真实或无价值的信息如果多次出现就会被人信以为真了。“什么是三人成虎”,“什么是广告效应”。

            这个时候我们能做是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眼前做的事情上。对外界来的信息你如果不能对这个信息做些什么,就不要管它,过不了多久它就会哪来哪去了。对待一个你无所作为的信息它又能对你有什么价值呢?而你能做的是继续把你现在手上做的事情做好。“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这种情况到也不是没有,但是我们一生中能遇到几回呢?

          现在打个假设,“如果你正在家里看书(不是闲书),忽然你一个关系挺好的同事打电话过来,不是发语音,是直接打电话过来(看来这个事情对TA很重要)。但是TA在电话里说让你马上帮TA打开一个网页给TA儿子在幼儿园周年庆表演比赛节目排名刷一票”。我打这个假设不是问你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做,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处理具体问题的方法。而是让你去想想生活中的信息它是怎么把自己包装成一件事情吸引你去处理它的。

    来源和完整性-这是一个怀疑和求证的过程。一个不可靠的途径来的信息大多数人都知道不可信,但是每天我们嘴里津津乐道的事情有多少人会去深究这事儿(信息)到底最早哪传出来的?我这么问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和周围的人闲聊,闲聊是建立人与人之间关系基础之一。我认为闲聊在生活中必不可少,即使是一个无价值的信息,起码能看出闲聊中彼此对一些事情的态度,和TA做事标准……。

            面对信息我们要在信息来源上有所选择,比如:官方信息、权威发布、一手资料等等。当然了,他们信息也不一定全可靠,比如统计局每次发布信息就常别指出问题。搞的每次发布信息就像一档娱乐节目,节目名字叫“信不信”。另一方面就是信息应该是完整的,起码是要相对完整的。现代哲学认为我们生活在:时间+空间+因果论的世界中。一个信息如果没有前因后果,就不能轻易相信,更谈不上价值信息了。单纯的一个信息是无法自证的,这需要我们的大脑勤快一些,去找到并把信息补充完整。

    内在立场,这是一个判断过程。虽然我把它放在第三步但是这个过程是贯穿始终。查理芒格有句名言:“对于拿着铁锤的人来看,每个问题都像钉子  ”。想要主动的有选择接收和处理一些信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会根据个人喜好、情绪和价值观自动把信息分类处理。即使客观事实就摆在眼前,也会视而不见。解决这个问题一直没有特效药,是能慢慢的自我培养。首先要明白自己看到的世界和现实世界永远不会是相同的。因此,不管我怎么去判断事物,都无法做到百分百的准确。我能做的就是对信息质疑、求证、尝试。在这个过程必须放弃一些没有价值的信息。我们还要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下面更重要的事情里。

    把问题想错了,也做错了,生活当然没有改变!(上)
                            知识篇

            现在说说我认为的知识吧。我给它下了一个定义“知识就是可验证,能在一定范围内复用的信息 ” 。这个概念好像和我们以往对“知识”这个词的理解不同。此刻,我们一起回想一下是不是每个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当有一位滔滔不绝,知识渊博的人,在我们面前讲了很多你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他的深度,广度都很让你倾佩。而且每次他都能讲出之前没有讲过的新东西。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问“这些你都是怎么知道的?是看书吗?你平时都看哪些书?这些你是怎么记住的,背了吗?我看完书为什么没有记住?”。 他之所以能做到你做不到的事情是有原因的,下面再举个例子。

            再比如我们也可能遇到一个为了想在别人面前卖弄自己的人,把之前自己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东西讲给你听,但讲不了多久他就没的说了。因为他能记住的就这么多,存量讲完了就没了。能出现这两种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知识的本质是信息。在前面定义知识的时候我提到的定义内容(我自己给出的定义)有以下几个部分:可验证;一定范围;可复用。下面我来分别解释一下。

    可验证-在现代文明中科学对人类的贡献巨大,我们每个人都在享受科学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生活,但是科学发展也就是近几百年的事情,尤其是近一百年。在之前的漫长的岁月里,不管的西方还是东方,宗教一直担当的负责解释世间万物的角色。而它的挑战者“科学”后来者居上,在很短的时间里取而代之成为负责解释世界的工具。那科学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科学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如果一个人提出一个科学实验结果后,其他人按他的方法也都能做出相同的结果,甚至根据他的原理使用其他方法接证明其结果,而宗教却不能做到这些,甚至禁止人们去质疑。这时你可以花一分钟时间想想,平时接收的信息,哪些是可以像科学一样被证明的,而哪些信息信息却只具备宗教特性。

    一定范围-如果能达到上面的标准,我个人认为就可以把信息升级为知识补充到我的整体的知识系统里。但是这还没有结束,没有万能的知识,也没用永远都实用的知识。我们要提醒自己的知识是有边界,要知道它什么时候好用,什么时候就不好用了。这个过程不需要特意为之。只要到该调整自己认知的时候别固执,不要因为自己大脑里的存量知识受到了增量的挑战就排斥它。

    可复用-这个很好理解,如果一套信息组合不能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规律性,不能很好的解释我们遇到的具体范围的某一类问题,那它就算不上知识。

    把问题想错了,也做错了,生活当然没有改变!(上)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关于“旧有知识如何不断的被新知识更新”这个问题。我们每天带着昨天或者更早时候的获得的信息、知识规律、观念、价值观面对今天的生活。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今天遇到的人、事、物会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和我们已有认识相同或类似的;另一类则相反。在如何处理第二类的问题上,成为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分水岭。能克服掉固守的人类本能,而去接受新东西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慢的过程。在当下能彻底的抛弃旧有的观点完全拥抱变化的人常被周围人佩服。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算是最妥当的办法。

            这里我们可以借用一下黑格尔的辨证论的思路,“正确的选择是第三种”。旧有的和新的,前者我们不固守,后者我们不轻信。还记得我在<信息篇>说到的如何看待处理信息的吗?值得我们保留下来的东西永远是旧有的东西和新事物相结合的第三种产物。而它也会不断的被更新的事物融合。我们就是在这样过程中减少反复,不断进步的。

                              ~未完待续~


    〈技能篇〉、〈优势篇〉、〈运作篇〉将在之后的文章更新。如果喜欢,请关注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把问题想错了,也做错了,生活当然没有改变!(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efg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