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悟

作者: Apple岚 | 来源:发表于2024-02-28 22:50 被阅读0次

    担心是诅咒的话,那么相信应该是祝福。

    人生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走出舒适区,挑战自我,不断的跌倒再爬起的过程。唯有这样,自己才有可能进步。

    我们常常喜欢把孩子比作花草,我就在想,先抛开施肥、浇灌这些步骤,同样的品种也会因为生长的地方、气候的不同而生长得不一样。就算是在同一个区域里,也会因为光照的原因,有些会枝叶繁茂或稀少,花多或花少等等。我们父母能做的什么呢?无非是做好我们该做的:施肥、捉虫、浇水、疏土等这些工作,至于结果如何,交给花草自己吧,交给大自然吧,顺其自然,顺势而为。每株花草都有自己的生长节奏和自己的规律,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打破它们内在的平衡。

    沟通是指的双方或者多方交流才叫沟通。如果父母同孩子的沟通只是父母说,孩子不愿意听,那不叫沟通,叫父母的“演讲”,演讲给孩子听,孩子还必须得听,如果此时胆敢顶嘴,必定会被扣上各种帽子。

    父母看到孩子的行为容易发火的主要原因,我觉得是家长把自己的评判结论置前(想象,是我们最大的敌人)。比如看到孩子不好好写作业就认为孩子在偷懒,不认真态度不端正……;先有了结论继而指责批评甚至谩骂。如果我们把此时的思维模式转换成:TA为什么不好好写作业?是有什么原因吗?我能怎样帮到TA呢?

    看到孩子老试没考好,只考了60分,我们是不是可以同孩子说:哎呀!你还有40分的提升空间,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地方比较容易入手?看我们用多久可以把这些“连连看”给消灭掉?而不是对孩子说:你看你这里不该错,那里丢分可惜了,你再用心点这分不就可以拿到了吗等等。

    如果我们有了上面的思维和说话模式,那么父母会不会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情绪和亲子关系的问题?

    其实不光是父母和孩子的这种问题,我觉得上面的思维模式还可以用到我们与他人的互动关系中。

    欲望是一个中性词,是人的本能和本性的表现。表面看人的痛苦是来自于欲望,实则是欲望背后不匹配的能力,很多人是要又要还要,超出了自己能力范围内,如何不痛苦呢?

    坏只在一夕之间,好要在点滴之中。(“百年成之不足,一旦败之有余”)

    陪伴我们的人就如同公交车上的乘客,有人和我们在起点一起上车,到终点一起下车;有人跟我们一起上车,中途下车;还有人中途上车,中途下车;也有人中途上车,也会一直陪着我们到终点下车。

    每个人都活在自我认知的偏见之中

    新学两个不内耗的办法:

    1.只要不直说,我就当听不懂

    2.直说了我不爱听,那就当听不到

    我们的孩子,需要背后有支持。跟他(她)在一起,说出他(她)的感受,帮说出或引导他(她)说出想说的话,肯定他做到的。

    不管我们说了什么,对方能有效接受到信息才是有效果的。

    家有两孩,买东西的时候孩子有时并不是需要家长公平的都买,我觉得孩子更需要唯一性,他(她)是独特的,在那一刻他会觉得在父母心中他是单独被爱的,而不是爱被分享出去了。

    “凡事都有三个解决办法”里不做也是解决办法。为什么说不做也是解决办法?我想在关系里,当没有找到解决方法时,不做相当于按下暂停键,不让关系进一步恶化(当我们没有更好的办法去解决问题时越做越错),还可以留出时间让我们去觉察事情背后的原因,以便我们找到解决办法。

    孩子的问题永远没有一个万能解决方法,千人千法。无论是顶级育儿专家给出的解决方法,还是来自身边家长的真实解决案例,都不能实际解决每个家庭里的育儿问题。因为这个里面有一个语境和说话主体不同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性格、成长背景、认知都是不同的,那么在交流的过程中每个人的面部表情、说话语气、眼神、甚至是肢体动作都会不同,所以同一种方法,换了人和场景会有不同的效果。网上以前有某电视台为了节目效果剪辑视频,导致了一些话语冲突,有的当事人下场解释,当时的整个节目过程和想表达的点不不是剪辑视频里那样的。

    生搬硬套、照本宣科会带来的影响:遇问题不加思考;容易向外推卸责任,不向内找自己的原因;处事缺乏灵活性,容易教条主义,僵硬化。怎么化解?以不变应万变。什么是不变?稳定的情绪,看到事情背后的深层原因,挖出到问题背后是谁的需要,找到对的(有效果)解决办法。

    做的事情有没有效果,一定是由与你发生互动,相关联人的评价才能反映出来。比如:我们去新餐厅吃饭,如何知道这个餐厅的饭菜好不好吃呢?通常有如下几个渠道:1、亲身体验2、亲朋好友推荐3、从网上相关app里看网友评论等等,但不管怎样,都需要我们自己去亲自尝试才能知道好不好吃,因为每人地域不同,生活习惯的不同会导致口味也不尽相同,也许别人觉得好吃而你觉得不好吃。

    再来说餐厅,一家餐厅好吃与否也是经由顾客来打分点评,有多少回头客和新客来决定这家餐厅能否存活下去(抛开选址、管理、资金流等问题)。没有哪一家餐厅能从这种关系中脱离出来说“我家的饭菜就是好吃,你们觉得不好那是你们的问题”,真有这样的商家离倒闭也不远了。

    所以我们在同孩子的互动也好,跟同事的关系也好,或者与客户的打交道也好等等这些,效果好不好不是我们说了算而且由对方,这些与我们发生互动的人才有话语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eif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