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在上海交响音乐厅演艺厅欣赏了本乐季晚高峰音乐会的第3场《华丽的勋伯格》。上海交响乐团年轻的小提琴演奏家王俊皓,严加多,罗畅,中提琴演奏家俞海锋,王冠,大提琴演奏家周润青,郑舒颐,低音提琴演奏家张凯旋,长笛演奏家段雅元,单簧管演奏家陈馨汝,以及钢琴家兼主持人薛源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勋伯格的作品。
音乐会第一首作品是勋伯格的《为竖琴与弦乐而作的乐曲》。薛源将其改编成了钢琴和弦乐的版本。这首作品旋律优美,是勋伯格的早期创作。音乐营造出的梦幻氛围,细腻,温柔,是安静夜晚最迷人的声波。
第二首《升华之夜》也是他早期代表作。作品写于1899年,由于深受勃拉姆斯和瓦格纳音乐的影响,有着那个晚期浪漫主义的时代特点。原作是弦乐六重奏,1917年改编成了弦乐队的编制,并且在1943年还修订了一次。音乐灵感来自德国诗人夏德·德默的抒情诗《净化之夜》其中探讨了爱情中人性真实的痛苦,纠缠,男女主人公复杂的内心情感在音乐中得以表达。演奏家们细腻地表达为听众揭示了两个情人之间的矛盾,以及内心世界的强烈冲突。
第三首曲子是勋伯格根据勃拉姆斯《g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作品25》改编的管弦乐版本。勋伯格对勃拉姆斯的这首作品情有独钟,甚至称之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后最好的旋律。勃拉姆斯1854年写了这首作品,当时他在德托莫尔特宫廷乐团中任职,创作完成后还接受了克拉拉与小提琴家约阿希姆的宝贵意见进行修改,并由克拉拉波耶、布雷托拉和雷伊合作完成首演。这也是勃拉姆斯青年时代较为成熟的优秀作品之一。
整首乐曲共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有着忧郁的色彩,甜美而惆怅的乐思带着隐约的不安。第二乐章间奏曲:快板,但不太快,三声中部:生气勃勃的。充满动感的旋律以及密集的断奏牢牢抓住了听众的情绪。第三乐章稍快的行板,音乐情绪越来越明朗。最著名的末乐章吉普赛风格的回旋曲:急板。极速跑动和节奏强烈的舞蹈音乐让旋律在高涨的情绪中结束。
勋伯格将这部作品重新配器后更强调了声部中的旋律色彩。在保留原先音乐工整精巧的基础上,将个性鲜明的反差更多运用在结构中。交响化的丰富编制,更完整地表达了音乐中的叙事性。情感色彩也更加浓烈和富有张力。
作为最重要的现代音乐创始人,勋伯格的作品开创了无调性音乐的先河,但是这些音乐也很难让人听懂和接受。虽然今年是勋伯格诞辰150周年纪念,如果是其他作曲家,可能会有大量的关于他的音乐会,但是因为他的音乐难懂,所以能够听到专场音乐会的机会还是很少。今晚的晚高峰音乐会,年轻的音乐家们为大家精选了一些在听觉上的比较能够接受的作品,也让大家有机会更多的了解勋伯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