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天分很差的达尔文何以最终媲美牛顿爵士,他的这三个特质不为人知

天分很差的达尔文何以最终媲美牛顿爵士,他的这三个特质不为人知

作者: 伽马有话说 | 来源:发表于2020-05-12 13:05 被阅读0次

    在学术界有这样一种说法:牛顿应该是有史以来最具天赋的学生,而达尔文则资质平平。

    我们或许不该给科学家进行这样的排名,因为这是对给人类文明带来深远影响的伟人的侮辱;又或许我们不该相信智商、天赋等玄而又玄的伪科学,况且有证据表明成就与智商并没明显的相关性。

    然而,人类固有的爱比较的特性,总是想要让伟人也一较高下。不管怎么说,达尔文的事迹确实证明他并不如牛顿那般天赋异禀。但是,现如今,天分很差的达尔文的坟墓就埋葬在伟大的牛顿爵士墓旁。

    是何原因,让达尔文取得了媲美牛顿爵士的成就,为后人所敬仰。《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一书不仅介绍了达尔文的生平事迹,还重点讲述了达尔文是如何突破当时科学界普遍认定的错误观念,提出影响世界的自然选择物种起源理论。这一切的一切,都来源于他区别于同时代科学家特有的思维方式。

    除了《物种起源》这一旷世神作,达尔文的这三个特质也值得后世人学习。

    追随好奇心——无视学科间的分割

    达尔文小时候对动植物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在家中花园里收集各式各样的昆虫,思考大自然的神奇。然而他从来没想过成为一名动物学家或植物学家,让学科或职业把自己的好奇心给框死。

    在乘坐贝格尔号进行5年的航海旅行中,达尔文采集了各式各样的动物、植物、矿物、化石等样本,除了用于自己思考,他还将这些样本交到了更专业的动物学家、植物学家、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鸟类专家等手中,并与他们所有人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辩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达尔文完全无视学科之间的界限,内心深处只追随自己永无止境的好奇心,想要了解一切问题的答案。虽然并非专业的植物学家,但他研究植物近20年之久,写了6本相关的著作。他还向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学习,从马尔萨斯的著作中关于“不应帮助那些处在困境中的人”这一有争议的言论,找到了“自然选择物种起源”的灵感。他甚至在儿子出生时,观察并记录孩子打哈欠、打喷嚏、伸懒腰等行为,测试孩子对声音、光线、颜色的不同反应,努力探究哪些行为是婴儿的意愿控制,哪些是通过模仿周围人后天习得,彷佛这一刻他又变身成为了心理学家。

    达尔文的这种无视学科之间界限划分的探究,无疑是正确的。正是由于他善于从各个学科中挖掘新知识,与各个学科中的聪明人交流讨论,才让他完成了这一涵盖众多领域的旷世神作《物种起源》。

    现代学术结构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划分极其明显,并且并不鼓励大家跳出学科界限,只需专注于自己所在的狭窄领域。然而,这种做法遭受到了众多教育家的批评。他们一致认为:一再强调专业化的做法极为危险,它会禁锢人类的思想,让人看待问题时变得片面,彷佛盲人一般“坐井观天”、“一叶障目”。

    物理学家、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也发表了相似看法:“科学是内在的整体,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链条,这是一个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

    达尔文的做法更像是出于本能,在他72岁高龄之际,好奇心又促使他对蚯蚓做了大量研究,目的就是为了搞清楚蚯蚓的排泄物是否真如其他人所说是有害的。在达尔文眼中,彷佛根本没有学科之说,追随自己的好奇心所在,任由它去探索未知的秘密。

    观察与实验——只以事实为依据

    为了了解不同种类之间交配繁衍的秘密,达尔文向饲养员和园丁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观察他们的工作并进行记录。然而,对此他仍不满足。为了更好的有所了解,达尔文买了不同品种的90只鸽子,然后选择不同的种类进行交配, 观察后代的特征。为此,他连续数月持续着这样的工作,就是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为了找到相距1000多千米,为何两地植物特征如此相像的答案。达尔文又是花了数月研究,将90多种植物种子、果实、长在树枝上的果实等放入大海,观察他们的漂浮时长,计算海洋中洋流的速度,观察他们漂流的距离。最终,他得出了一个理性的答案:是由于已经干了的种子被大海带到了几千千米之外,在那里生根、发芽,这才造成两地相距数千米,植被依然相近的现象。

    达尔文一生做了大量的实验,在此过程中通过不停的观察与分析,来验证自己的结论。他从不轻易相信某种权威,或者自己的大胆猜测,一切都是以事实为依据。

    查理芒格曾提出“权威——错误影响倾向”与“避免怀疑倾向”两个心理学概念。

    “权威——错误影响倾向”是指当权威领袖犯错、或者想法被误解时,我们出于对权威的迷恋,也会因此跟着犯错。这是因为我们的祖先生活在等级分明的权力结构中,而这类结构文化就注定我们大多数人生下来就要跟随领袖,服从权威。这种倾向宛如寄生虫一般流淌在我们血液中,代代相传。

    “避免怀疑倾向”是指我们的大脑天生就有一种快速做出决定,以此消除怀疑的倾向,而这往往会让我们把一时的猜测当成真理。

    达尔文的做法正好与此相反,完美的避开了上述两种心理倾向。他完全只依据观察和实验结果作出判断,因为数据和逻辑要比权威和猜测更具说服力。

    历史上洪水地质学家和科学家的争论正好证明了这一点。洪水地质学家曾因相信圣经中关于“地球始于6000年前一场席卷全球的洪水”这一记载,创造出了一个庞大的理论。然而,这段影响人类几百年的理论被后世证明完全是错误的,打破这一理论的正是无视圣经记载,通过实验测试放射性元素年龄来判断地球年龄的科学方法。

    逆向思维——试图证伪自己的理论

    达尔文在30岁时就已形成了他的物种起源理论。然而,过了整整20年,直到1859年11月24日,他才出版了代表他最重要观点的《物种起源》一书。

    至于原因,有以下两种看法。

    其一,达尔文害怕他的观点挑战了《圣经》中创世论的说法,并不能为人们所接受。这很有可能引起公愤,导致自己被社会所驱逐,因此推迟出版。

    对于第二种看法,越来越被科学界所认同。达尔文意识到自己对人类起源的新解释,一经发表必然会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质疑。因此,在公开发表这个理论之前,达尔文谨慎地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反驳做了准备。他会寻找多方证据来试图否定自己的理论,在这个不断证伪自己心爱理论的过程中,达尔文的关于物种起源的完整逻辑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达尔文的这个工作方式越来越受到科学家的重视。要进行逆向思考,寻求与自己理论相违背的反面证据,这样才能避免为了追求自己理论的完整性而开始不断固步自封。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有相似的看法,爱因斯坦曾说他的成功来源于好奇心、专注、毅力、自省四个方面,其中自省就是不停试验与推翻自己的想法。

    21世纪的今天,心理学已经有了许多伟大的发现与新理论。心理学家提出了“确认偏误”这个概念,指的正是人们会选择性的搜集、回忆有利细节,忽略不利或矛盾的咨询,来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或假设的趋势。

    “确认偏误”这个概念看似简单,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向达尔文一样做到尽量客观。物理学家普朗克也发出如此感叹:“激进的新思想很少被旧卫士所接受。现如今,唯有等新的一代成长起来,较少受到旧理论毒害的他们才能接受新的观念。”

    达尔文试图证伪自己理论的做法,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在医学、食品、心理、社会科学、法证等领域,都借鉴了达尔文的方法,采用了“反确认偏误”的双盲实验,目的就是为了避免研究结果受安慰剂效应或观察者偏向所影响。

    结语

    牛顿曾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一点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前人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学习,前人的优秀品质又何尝不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物种起源理论在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等领域都有着重大影响,然而更重要的是,达尔文的思考方式才是产生这一理论的源头。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也许取得不了达尔文的成就,但学习他的思考方式也会让你我的生活与工作变得多姿多彩。追随你的好奇心、一切以事实为依据、试图证伪自己的观点,达尔文留给世人的思维遗产,等待着有缘人将它继续发扬光大。

    正如班扬笔下那位“真理剑客”骑士临终时留下的遗嘱:“我的剑留给能挥舞它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天分很差的达尔文何以最终媲美牛顿爵士,他的这三个特质不为人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elb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