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练琴中遇到的困难,“卡”住自己的难点,其实是自己最好的老师。
它至少教会了我们3点:
①思考如何解决困难
②如何先调整好心态,再解决困难
③意识到只有先调整好心态,才能再解决困难
二
学习本身就是新知识与自身的旧知识“连接”的过程。
为什么入门同一门乐器,有些学琴者上来就能找到感觉,奏响、甚至奏出饱满的音色,而有些学琴者则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找到感觉?
你可能会说——天赋不同。
其实所谓的天赋,就是原有的旧知识、旧能力足够。
比如手大,手指细长且灵活,头脑反应快,理解能力强等……
旧知识“充裕”,是好事。不足的话,也无需气馁,因为从现在开始积累,一点不晚。
三
不要去管,不属于这一阶段的困难与“瓶颈”。
比如自己明明是初学阶段的学琴者,却总喜欢琢磨,个人的演奏风格问题。
因为自己所处的阶段,能够正确地把作品顺利练下来,并且演奏正确,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至于其它的,考虑过多,只会分散自己的精力,影响自己的练习。
精力与时间最重要。
四
演奏得不连贯,还有一种原因,是因为学琴者的节奏感不好。
每当遇到节奏稍复杂的地方,所奏出的效果,要么音符变得含糊不清,要么忽快忽慢,要么直接断掉。
有一种既不耽误练习指法,又能练好节奏感的方法,便是“身体拍子”法。
学琴者通过上半身的轻微浮动,“画”出作品中的单位拍,以此“辅助”自己的演奏。
幅度一定不要过大,影响美感。
五
每天可供练琴的时间有很多,其实未必是一件好事。
因为这会让学琴者产生懈怠感,不珍惜这段时间。
这时内心可能就会想:反正还有那么多时间能练,先休息一会也不碍事。
磨蹭的过程中,就把时间悄悄浪费了。
然后又在内心自责,从而陷入“内耗”中。
反而是每天较短暂的练琴时间,更能引起学琴者的重视,自然在练的过程中,对时间的利用率更高了。
六
演奏作品,首先要将作曲家的表现意图,正确地“替”他传达出来。
怎样才算是正确传达呢?宛与洛认为至少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①首先要了解清楚作品的创作背景
②其次要正确、规范演奏好作品的“框架”(音符+节奏)
③自我表现的成分,要适量,要在不影响作品风格的前提下进行。
七
练琴这件事本身就充满了意义。
宛与洛认为,能把一门乐器学好的人,都至少收获了以下3点好处:
①有了做成很多事情的耐心
②有了平稳、良好的心态
③有了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的态度与方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28263920/ccf5d234b8398304.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