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定静安虑得

作者: 栎树老何1 | 来源:发表于2022-06-24 10:57 被阅读0次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源自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大学》(传说作者是曾子)

    老何理解为,“知止”不仅仅是懂得“止于至善”的精神境界和人生目标,更要懂得“适可而止”和“到此为止”的为人处事之道,“知止”,是从内心出发的。心里这么想,付诸行动,才会成为“行为”。“知止”,功夫做到细微处。一念起来,知止,不被带着走;一念消失了,知止,不动如山。

    或者说:知道自己应该达到人生目标和境界,才能够使自己心志坚定;

    心志坚定才能够平心静气;

    平心静气才能够身心安祥;

    身心安详才能够深思熟虑和洞察世事;

    深思熟虑才有可能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以下两篇文章值得与各位朋友分享!

    拓展资料(来源:百度知道)

    1)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

    “止”指“归宿”、“立场”.“知止”即对目标、归宿和自己的原则立场有明确了解.对佛教而言,“止”为梵文奢摩他的意译,又译“止寂”、“禅定”,指通过坐禅入定,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达到寂静的境界.与“止”相对的范畴为“观”,为梵文毗婆舍那的意译,也被译为“智慧”,是在“止”的基础上发生的,指集中详细观察思维预定的事物和义理,获得某种功德和智慧.

    2)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

    “定”是定向.朱子《大学章句》解“定”字说:“知之,则有定向”.知止指对归宿有明确了解,则已经是“志有定向”的.所以,“定”字应指坚定不移.“知止而后有定”即是说,能对归宿有明确的了解,然后方能坚守不移.

    3)能静——动机纯正,心不妄动

    “静”是静心.朱子《大学章句》释“静”字说:“静,谓心不妄动”.对于“静”,《礼记》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论语》也说:“仁者静”.道教的北派全真道认为清静是修道的基础,故奉《清静经》为玄门日诵课之首,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4)能安——身心安详,从容有度

    “安”是随处而安稳.朱子《大学章句》释“安”字为“安,谓随处而安”.《管子.内业》进一步谈到“安”和“静”、“定”的密切关联:“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又曰:“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再曰:“正心在中,万物得度.”最后则是“德成而智出”.

    5)能虑——思虑周到,驱除偏见

    “虑”是思考精审.朱子《大学章句》释“虑”字为“虑,谓处事精详”.

    6)能得——合理选择,心安理得

    “得”有完成、达成的意思.朱子《大学章句》释“得”字为:“得,谓得其所止”.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网文分享

    下文来源:360个人图书馆 独钓寒江

    讲知止之前,讲一个我吃饭吃到撑还没及时停下来的故事:

    -----

    一直在保持身材中。

    今天吃饭的时候,点菜点的蛮丰盛,酸菜鱼、香辣虾、豆腐煲、炒牛肉,菜做得不错,很好吃,我就开心地吃。

    吃了一会儿,有那么一瞬间,突然有吃饱了的感觉,就是胃部的感觉,我清楚地感觉到了,我的胃已经有轻微的胀饱之感。

    但是,我还在继续吃,带有惯性地继续吃,忽略了我的胃发给我的信号。

    胃是我的,胃发出来的信号告诉我,可以停止了,你已经饱了。

    但是,我的大脑贪恋这个食物的美味,它指挥着我的手拎着筷子继续往嘴里塞东西。

    这就是,当止不止。

    吃饭吃到饱了,就要停止,多么简单的道理,但是很多人好像饿死鬼,停不下来。永远都是吃到饱还要继续吃,要一直吃到撑、吃到有点难受,才停止。

    这就是不知止。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道满足的人,就不会受辱,知道停止的人,就不会遭遇危险,这样才能长久。

    吃饭也是这个道理。

    小时候,我小学门口总是有卖炸串的,5毛一串,那时我特别喜欢吃这东西,后面偷了家里20块钱,买了一包炸串串的原料,回到家里自己炸,一次炸了一盆,一次就把这一盆吃完了。结果是什么呢?

    结果是,那一次的过度满足,让我后面10年都没有再吃过串。

    吃一个东西,如果吃好了,不知道停止继续吃,吃饱了,不知道停止继续吃,吃撑了不知道停止继续吃——一直吃到反酸、胀胃、呕吐,那么,这辈子可能都不想再吃这个东西了。

    这就叫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我当时就是不知止,所以这个东西就不能长久。

    如果你真的爱一个东西,请千万不要过度消费它,否则你很快就会厌烦它。

    黄帝内经讲,“百病起于过用。”经常熬夜,当睡不睡,眼睛肝脏就可能出问题,经常坐着不动,肩膀已经酸了还不活动一下,慢慢肩周炎就出来了。所谓过用,就是过度使用,就是该停的时候不停,该止的时候不止。其实,用到临界点时,身体是会发出信号的,你该睡了,你今天不该熬夜。但是,我们的大脑往往被刺激着,身体困顿不堪,但是欲望不停不休。

    每个夜里困得不行还拿着手机吸毒的人,都应该有所体悟吧。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自我控制,分为放和收,分为动和止。其中,止几乎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所谓知止,就是知其不合于利则止。

    首先,我们不要把利看得那么俗,利己是利,利益众生也是利,所以利是好东西。知道什么东西合于利,知道什么东西不合于利,这就是有了决策标准,所谓决策,无非权衡利弊,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有决策标准,知道是否合于利,这个最重要!

    合于利就是对最终目的有利,就是对最终想得到的东西有利。

    能把最终目的带进来,用最终想得到的东西作为准绳,去衡量小事和细节,看这个小细能否帮你得到最终想要的东西,这是真正的合于利。

    据说香港富豪李嘉诚曾把“知止”两字悬挂在办公室中,用以警策自己。这让我想起来儒家经典《大学》中最有名的一句: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句话真的很伟大,懂得适时停止的人,终将有所得。

    但是,极其有趣的是,我发现这句话还可以倒着理解:

    的确,知止最后才能有所得,但是,要想真的能止,还必须先知“得”。

    所谓知得,就是“知己所欲得”------随时随地,每分每秒,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要得到什么!

    我来解释一下:

    首先,知己所欲得,就是知道“自己想得到什么”,这就是初心、这就是最终目的,这就是本谋。

    然后,因为知得,因为知道自己想得到什么,这就有了最终目的,那么接下来就知道“考虑问题的标准是什么”了,这就是虑,考虑,考虑就是决策,决策需要标准,标准就来自于你对最终目的的理解,有利于实现最终目的,就可以做,不利于最终目的,就不可以做。这就是开篇所说的——“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然后,有了“清晰有效的决策标准”,心就安静了,就像一个人清清楚楚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就会比较轻松自在。

    再接下来,他就要能够定了——有了决策标准,心也静了下来,懂得若有状况,就按照标准行事,那么接下来状况真的来时,就很容易下定决心,这就是定心——下定决心,即为定。

    下定了决心,那么接下来的行为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去停止目前不利于实现最终目的的行为。这就是止。

    所以,这叫“知己欲得,而后能止”。

    大白话讲出来,就是真正知道自己想要得到什么东西,然后你才能停下来,停止住那些不利于最终目的实现的行为。“真正知道自己想得到什么时,一切阻碍都将消失”

    还拿吃东西来讲,我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到”好身材,考虑到真的吃东西时,既想得好身材又想得美食,考虑到最终目的,“好身材”更重要。这就是知道“想得到什么“,然后就知道了决策的标准——“胃刚刚感到饱就要停”,有了这个标准,我就不会纠结,不会得到胃已经吃饱的信号,还在纠结考虑要不要吃。有了这个标准,心就安静下来,面对决策时,很容易下定决心,停止住当下的行为——停止吃。

    这就叫始终服务最终目的,这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止是一个结果,止是一个行为,能够止住,背后是这个心,是这个时时刻刻清清楚楚明白自己想要得到什么的心。所以,要能止,就要知心,就是知初心,就是知道自己要得到什么的初心。

    知己所欲得,而后能止。

    如果综合《大学》所言,更有趣,我们整篇文章就两个核心思路:

    知己欲得,而后能止。

    知其应止,而后能得。

    这个刚好是自我控制的两股力量的核心:

    知己欲得,这个就是有明确的目标,有自己真正想要得到的东西,这个也就是我们的愿望。这个衍生出来的力,就是愿力!

    知其应止,这个就是要有时时刻刻明确觉知内心的能力,应该停止的时候,其实内心是有信号的,吃撑之前,胃会以微胀提醒你的,剧痛之前,肩膀会以疲劳提醒你。这个时时刻刻保持觉醒的力量,就是意志力,这就是禅宗的功夫。

    不知道、不明确自己的愿望,就根本就没有判断是否合于利的标准,所以就不能止,没有止就不能有所得。但仅有愿力,哪怕有了是否合于利的标准,有了要止的标准,但是情境来时,没有发现这个情境,信号来时,没觉知到这个信号,肩膀已经微微地酸楚了,你没感知到,胃已经微微饱胀了,你没感知到,没有把心放到当下,就会迷失了,就不知道当止了。

    所以,再往底层看,其实无非是一个“知”字。

    有了这个知,就再知己欲得,就是知得,就是一个愿望。

    有了这个知,就再知其应止,就是知止,就是一个当下状态。

    无论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还是知道现在当下情境的细节和自己的状态,最重要的是那颗时时刻刻明明白白的清醒的去知心。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愿就是本、知止就是末,能够知愿知止,这是行于世间的大道。

    一颗心,既时时刻刻在愿望上,又时时刻刻在当下中。

    然后,无非止、无非得,那个止又岂不就是那个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止定静安虑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emv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