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要经历死亡,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无人信誓旦旦,说自己对死亡有发言权。因为死亡的人,无法书写死亡;书写死亡的,皆是未亡之人。大家都非常想知道死亡的真相,却无人说得清楚,说得明白,且让人信服。面对死亡的考题,人人都是生手。老年人思考死亡的时间再多,也不会比年轻人有更多经验——死亡不期而遇,没有人可以断定,必然必定早于偶然。(作者:谷泉,摘自:读库)
中国人很少讨论失去的话题。死亡意味着失去。失去是件坏事。或许是抱有类似想法的人多了,便成为社会禁忌,学校里缺乏生命教育,书架上少见参考书籍,相关讨论也会被尽量回避。死亡,只是徘徊在某些特别的时间、地点和人物。除此之外,大家很少接触死亡的信息,努力做到不听闻、不触碰、不感知。死亡是被架空的话题,偶然砸下来,那是不幸者的不幸。只要不撞击到你我身上,大家就当它不存在。涌入眼帘的,是生之拥堵,死之空白。(作者:谷泉,摘自:读库)
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答题,有人答出高分,还有更多人游荡在及格线以下。(作者:谷泉,摘自:读库)
如果死亡是个黑洞,那让我们带着光,穿越这黑洞。(作者:谷泉,摘自:读库)
大概是因为现在还在清明期间吧,对于故去之人总会浮现一丝念想,让在世之人更懂生命可贵。
在激素水平波动的几天,我的脑海里也曾出现过对于死亡的思考。死亡究竟是什么样的?未来的我会以何种方式离开?死亡真的就是件悲伤的事吗?为什么有些人能轻易选择死亡,而有些人却坚强的与死亡进行拉锯战?
正如上文作者讲的,中国人很少讨论死亡,这对我们来说似乎是一种很难盘言出口的话语。即使偶然间有意提及,也会被其他话题匆匆带过。因为无知,所以恐惧。但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其实一点也不清楚,我恐惧的实质是什么?
死亡是一种很虚妄的观点,有时候活着也许比死亡更让人痛苦,但正因为这种痛苦也在不断提醒着人们,“你还活着!”
对于消然于世的人来说,他们与万物共生,却已不具备思考和交流的能力,也许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也来自于再也无法交流的孤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