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苦,他讨过饭,做过和尚,没有读什么书,初识几个字。从投身郑子兴红巾军取得天下坐上皇帝宝座,实践教育了他,使他懂的识字读书的重要性。他说,祖先许多成功、失败的经验,都写在了书上,不读书就没法取得这些经验。为了维护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对儿子的教育十分重视,讲了许多的话,采取了许多办法。
首先他考虑教育孩子要给他们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于是他一方面在皇宫建造书房,收藏各种图书,使孩子有舒适安静的读书环境,有可供学习的图书;一方面请名儒当教师,指导孩子读好书。
朱元璋说:“有一块精金,得着高明的匠人打造;有一块美玉,也要有郝宇匠才能成器。人家有好子弟,不找好老师,难道是爱子弟不如爱金玉?”在教育内容上,朱元璋从治国的需要出发,强调对孩子进行“正心”的教育,强调德性比学问重要。他说:“我的孩子们是要治理国事的,诸功臣的子弟也要当官管事。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正心,正了心什么事都可办好;正不了心,各种私欲便乘虚而入。”教育皇子的老师是宋濂,他是当朝著名的德行端正的人,他对皇太子的一言一行,都是以封建礼法为标准,朱元璋甚是满意。与此同时,朱元璋还命令臣下将古人行孝和他自己的艰苦创业事迹绘成图书,给孩子们观阅。并且对儿子们讲:“我本是农家出生,祖父们仅是长者,积德养善,以至荫及于我。现在绘成这个本本给你们看,主要是使你们及后代儿孙了解创业的艰难不敢以富贵自矜。”
朱元璋要求孩子们在思想行为上要“戒娇侈”,“恤民情”,“用仁义”,“安抚百姓”。他总结元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君臣荒淫,挥霍无度,刻薄百姓,引起了农民起义,他要太子们了解农家的辛苦,对农民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一定不要使老百姓饥荒,才算尽到了君子之道。为此,他采取领孩子们祭祖和视察的办法,让他们取得实际的知识。朱元璋带太子朱标到京城郊区农村视察,回来后,便告诫太子说:“你指导农民的辛苦吗?他们终年劳动,不得休息,住的是草房,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饭淡汤,而国家的经费都是从他们那里征取来的。征收要搞规矩,不能乱来;支出也要节制,否则老百姓是不能忍受的!”
朱元璋呕心沥血教育皇子们,取得较好的效果,他们成年后,都很能干,给明朝的长时期延续打下了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