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们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也从孩子的身上学习。四五岁的孩子,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为什么”,儿子说的更形象,他每次想问一个问题,就说“我的脑子里冒出一个问题号”。
是的,孩童的世界充满了一个个“问题号”,反观我们成人的世界,可能更多是“省略号”吧,似乎懂得很多,但又一言难尽。
最近朋友圈盛传的一则消息,就是说我们国人一直深信不疑的“酸碱体质理论”居然是有人刻意打造的天大谎言,不禁引起很多人的哗然。
然而,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身边有很大一部分人,即便被告知这是个谬论,依然心甘情愿地选择再次相信,因为觉得“这个理论听起来很像真的啊,怎么会是假的呢”,“还是相信吧?万一是真的呢”。
不得不说,有时候我们国人在真相面前,情愿如鸵鸟一般,将头扎进土里,只让感觉与想象主导自己。
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自然有很多,然而不能忽略的一点就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环境造成的。
02
华中师大校长在一个讲话中,指出中国的学生没有质疑能力,他认为中国的学生不善于质疑,不善于提问。
著名的犹太文化研究学者贺熊飞教授也说过:“中国人不会思考,不善于思考,不敢于思考,没有问号就是我们当代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纵观我们现在的教育,虽然一直提倡的是素质教育,但是强调的还是语言理解和逻辑思维,这使得在教育的过程中,还是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占主要的一部分。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对课本和老师传递过来的知识通常都是无条件地接受。我记得自己在求学期间,物理一直学得很费劲,对于课本上、老师口中说的“折射作用、衍射原理”之类的物理现象很难有直观的理解,虽然课本上会这样写到“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彩虹是……”,其实当时我们班上应该没有几个人真正地看过彩虹吧?
但是,更主要的是,我们即便没有生活体验,也没有提出任何疑问,我们习惯的只是自行在脑海里补充相对应的场景。
03
以色列有一个天才儿童游乐园,里面设置了88个实验。这些实验把我们中学所学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常识,浓缩到实验当中。
比如在一个实验场景里,实验人员一按按钮,就有一道喷泉喷出。然后,离远一点,你就会发现,这儿有一道彩虹,那儿也有一道彩虹,其实这就是光学现象,折射原理。
又比如有一个实验在一个大棚里,桌上放着两盆花,一盆花是用布的罩子把它罩住了,另外一盆花没罩,没罩的这一盆花,长得枝繁叶茂,而罩着的这盆花都枯萎了。其实这就是光合作用,太阳光照的原理。
这样的教育,始于体验,终于认识,学生听到了什么,触摸到了什么,这一切真实的体验,都使他们的生命得到升华。
因此,教育应该用科学的规律,去引导孩子,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不等于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应该学会思考、理解、探索和传承。
较之我们的“自我修炼式”学习方式,西方国家更注重的是探究和对话式的教育。探究和对话式的教育,源于好奇和质疑,目的是唤醒人的思维潜能和心智潜能,从而捕捉智慧。
正如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一书中所言:“没有比试探和出错、猜想与反驳的方法更加理性的程序。”
因此,我们希望在我们的孩子能够在教育的课堂上有更鲜活的知识内容体验,能够有更多的观察与提问的机会,因为好奇心和探究欲是人的本能和天性,而教育的任务之一应该就是挖掘和引导这种本能,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让孩子们从小在探索和实践中成长,从而体会生命的真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