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参加了一位朋友的生日party,在到达聚会现场时我就开始后悔了,因为它是在一个自助餐厅进行的。对于需要时刻控制自己嘴的人来说,这场聚会无疑是一个煎熬。放眼过去满满的都是美味,对于美食我是毫无抵抗的,所以我堕落了。饱餐一顿过后我以为自己已经饱了,然而朋友却来了一个大招——上生日蛋糕。这时候我大脑里的一个小人跳出来说,胖子你不能吃了,你今天已经严重超标啦,你还想回到180斤的状态吗;另一个小人不甘示弱地说道: 胖子你得吃,不吃生日蛋糕代表着你不给你朋友面子,生日party图的就是一个快乐,你不至于扫兴吧。面对大脑内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我选择放弃自己之前的坚持——我吃了那美味的蛋糕。
看到这个我不争气的吞了吞口水001 大脑是个多元政体
当我们在遇到一件事情时,我们脑袋中总会有多种声音,比如如同上述场景,站在健康和理智角度的我不应该贪吃那最后的蛋糕;然而另一个我跳出来说,为了友情宁愿撑一点也应该吃最后的蛋糕。我们大脑中很少能碰到只发出一种声音的时候,除非是碰到紧急危险的事,其他情况下,各个小我都会针对我们所遇到的事情出谋划策,最关键的是他们会经常出馊主意。其实心理学家早就注意到这种现象,用专业术语来讲,大脑里的小我就是一个个感情模块,研究表明我们大脑里最起码有七个模块。当我们在做决定时,有人会认为我们是在凭在理性的力量,其实不然,我们真正听从的感情模块中最强烈的那一个。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其中有一个很好的比喻——象与骑象人,大象代表的是我们的情感,骑象人就是理性。我们通过理性自控的方法来管理我们的情绪。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因为根据这个理论,我们的自制力是越练越强。但是事实确是一个已经戒酒两年的人,当他遇到某种挫折时,他又开始接触酒,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如果自制力是可以增强的,那为什么戒酒人一碰到酒仍然毫无抵抗呢?答案就是在他喝酒的那一瞬间,强烈的情绪波动瞬间压垮其他模块。
一个困扰我们当代人的问题就是——离不开手机。不管我们是在做任何事情时,我们都会情不自禁的想拿起手机,尽管很多时候我们也不知道拿起手机干什么。当我们大脑内出现拿手机的这个信号时,我们需要做的其实不是去遏制,还是应该去接受。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此时的这种情绪,问一下自己为什么。这时候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法出现时,只要稍微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个想法就会自动消失。就像我们情绪失控时,我们不需要任何遏制,要做的仅仅是接受这个情绪,然后分析一下它,它就会自然消失。头脑特工队——大脑里的模块
002 色即是空
在看万sir解读《佛学为什么是真的》这本书之前,我总是狭隘的理解着“色即是空”这个概念(大家应该都一样吧)。佛祖为什么要一直强调色即是空这句话,难道在佛祖眼中,世间万物都是空的吗?其实不然,“色”其实代表的是我们给事物赋予的意义,比如说在睡觉时,我们很讨厌隔壁邻居传来的装修声,因为这时的我们赋予装修声的内涵就是糟糕的事物,然而当我们在进行装修时,我们就不会产生厌恶感。由于我们自身的成长经历,很多时候在碰到某件事或者某个人行为的一瞬间我们就会讨厌或者喜欢。这就是偏见的来源,更可怕的是,一旦我们确认自己的立场(喜欢或者讨厌)我们会不断的找证据去支持它,直至我们被这种情感所绑架。佛陀早在2600年前就看透了这一切,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会被情感所绑架,就像一个人手上拿了把锤子一样,看到什么都认为是钉子。所以他主张——色即是空,不要赋予事物内涵或者意义,要尝试去接纳它,观察它,这个时候我们看待的世界才是更真实的世界。就如同我们看待某个人的某种行为时,我们会不自主的产生两种看法——喜欢或者讨厌。但是你要知道,人的任何状态都不是永恒的,它只不顾是特定场合下的特定反应而已,所以过多的情感和赋予内涵会使我们更加片面地看待一个人。
003 我们的贪与嗔
不断地追求美好事物就是贪,而不断地厌恶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就是嗔。
贪使我们变的越来越不满足,其实从基因角度来看这个制度是必然的,因为我们贪的是快乐的体验。快乐永远是短暂的,它迫使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去追逐。当我们追逐到一个目标之后,我们会接下来马不停蹄地追逐下一个。永远处于追逐的状态中,怪不得大文豪萧伯纳说过:人生两大悲剧——一种是得到了你想要的,另一种是你得不到你想要的。
贪与嗔,都来自于我们对事物赋予的内涵,如果是好的我们自然表现出贪,反之则导致我们的嗔。有人会问那什么是痴呢?很简单,痴就是我们执着于贪或者嗔的过程,是一种执念。
对我来说,尽管我知道了贪与嗔,但我想我依然控制不住自己对事物赋予“色”的习惯,只不过我会开始会分析和接纳自己的各种情感。因为我知道当一件事我们不能改变它时,我们能做的只有接纳。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
网友评论
特么的,蛋糕都不吃,叫上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