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从街子古镇,回到父亲家已经是5:30了。孙子5:50才下幼儿园,忙给儿子发微信说还是我去接孙子。儿子却说:“你就好好休息一下吧,还是我去接。”
妹妹忙着给侄儿过生,邀请了大家去吃火锅。因为要照顾父亲,我就没有去。
从古镇带了藤椒鸭,就可以少做一样菜。父亲吃完饭以后,给他洗了脚,就匆匆赶回锦苑,用电脑完成《西部故人来》的评论。害怕又错更了,赶紧把《西部故人来》上传简书。
夜里11点过,提着电脑独自走在回父亲家的路上。秋风袭来,还没有感到有多寒冷,仿佛觉得此时的温度正好,不冷不热。想起郁达夫的一篇小说题目《春风沉醉的晚上》。原来令人沉醉的不止是春风,秋风也能使人沉醉。
走到沙河桥,路旁吃火锅、吃串串、吃烧烤的人们正是热闹的时候,这仿佛是一个秋风沉醉的晚上。路过这样的风景,也就感受到蓉城的慢生活,感受到人们的快乐。
回到父亲家,准备睡觉了,也没有看到简书消息提醒,这是第三次日更活动的第2天了。心想:最近简书系统怎么了,日更结束一个小时了,为什么还不进行消息提醒。
第二天早上醒后,又翻看简书的提醒,还是没有说自己已经是日更第2天了。看了看二篇简书发布的时间,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两篇文章都是昨天(20号)发布的,只是记错了时间。
7:30准时出门,去给父亲买《参考消息》。大街上不少带着红袖套的志愿者,在维护市容。大家纷纷猜测,今天是不是又有什么重要的会议在成都召开,或者是不是要迎检了。
来到一家自认为不错的粉店,要了一碗12元的小份肥肠粉。一边等待,一边拿出《参考消息》阅读。在这个店里,等待的顾客与吃肥肠粉的顾客,都在低头看着手机,只有我一人的座位书香四溢。此时,我仿佛也成了这个店里别样的风景。
天凉了,四川多地已经开始下雪了,此时吃藕正当时。买了二根棒子骨、一根猪蹄和二斤藕,准备炖汤。
吃完午饭,1点40分左右,就开始做准备。先把棒子骨和猪蹄的泡沫打干净后,然后倒进老火慢炖锅就不管了。
做了这个有肉有菜的汤,晚餐就会轻松许多。拿出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彷徨》阅读起来。这本小说集里,我最喜欢的小说就是《伤逝》。
初读《伤逝》的时侯,还是中学时代,特别喜欢“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这句话。因为人们常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那么要让婚姻长久,就只有保鲜爱情了。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必须要夫妻两人都保鲜爱情,所以谁的婚姻又不是一地鸡毛。
鲁迅的小说给我影响最深的应该是《一件小事》。这篇小说讲了一位人力车夫撞到人,在没有其他人看见的情况下,主动去帮助被撞的人。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需仰视才见。而且他对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这一段文字也成了我写事作文的结尾。我的姨妈住在江北区,隔着一条嘉陵江对面就是沙坪坝。我们要去沙坪坝歌乐山,那时还没有大桥,只有渡船,渡船的座位不是很多。
有一次乘渡船,我正好走在最前面,就幸运的坐了一个靠船边的座位。对于从小就生活在成都平原的我,喜欢近距离地看江水翻滚,喜欢被江风拂面的感觉,便忽略了为旁边老人让座这件事。后来突然看到姨爹主动给老人让座,便感到了羞愧。在《一件小事》这篇作文里,结尾就写姨爹的形象高大,自己渺小得仿佛低到了尘埃。
手上这本泛黄的《彷徨》,有时我会常常阅读,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我在读中学的时侯,母亲对我说要多读鲁迅的作品,以后考试会考到。
后来,当我的零花钱到存一定数目以后,我就买了鲁迅的这本《彷徨》,还有《呐喊》。
深秋季节,人的思绪变得跳跃……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菊花开,菊花残。”母爱似菊,母亲我想你了……
窗外传来仿佛是下雨的声音,赶快去窗口,看见一环路上车来人往,看到了人们手中的花伞。后天就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可是这场越来越大的秋雨仿佛已经来不及等待了,直接进入了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
吃完晚饭,风雨中就没有再回锦苑,怀抱着暖水袋,感受一份温馨,继续沉醉在书香中……
网友评论